小时候,常听大人讲那些古代励志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典故。
陈嘉庚先生创建厦门大学时,盖的几座教学楼的楼名就以“凿壁偷光”等励志故事命名。他老人家的如此用意,就是教导厦大求学的莘莘学子们要像匡衡他们一样刻苦励志学习。
这个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名叫匡衡,西汉时期东海郡承县人氏。世代务农,家贫如洗,但却好读书。他家穷到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只好将邻墙凿一个洞。晚上借着微弱的洞光进行夜读。
西汉黄龙元年(前49年),汉元帝即位,开始在民间收罗人才。靠着多年的苦读,农家少年匡衡终于谋到了博士的职位。
而恰巧此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地震。众人不知何故,一时舆情滔滔。初入官场的匡衡引经据典,以地震为上天示警,规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奢靡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元帝闻讯大悦,匡衡受到元帝重用,仕途一路顺遂,累官至丞相之位。
功成名就后的匡衡很快就显露出了人性中的一另面。身为丞相,他缺乏管理朝政的能力。只会空谈一些儒家道义。
为了能够在众人面前展现相权威风,刷存在感,他不仅公然在朝堂上怒怼政敌,还常以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弹劾同僚。
大将军陈汤率奇兵突袭匈奴,并轩杀了单于。元帝得到前方战报后很高兴,赏给陈汤一大批财物。陈汤爱兵如子,生性耿直,没有依惯例将这些赏赐孝敬给朝中大臣。而是将赏物带回军营,论功赏给军中将士。
没有得到好处的匡衡首先发难,他召集了一帮大儒弹劾陈汤。理由又很荒唐,说陈汤居功自傲,没有与朝中大臣搞好平衡。,而且私心过重,非统兵之才。
陈汤乃一介武夫,自然无法与这帮文臣逞口舌之能。最后只得回乡养老去了。
尽管如此,汉元帝对匡衡还是很倚重。不顾众臣的非议,破例加封他为安乐侯。连他的儿子匡昌也被任命为越骑校尉。
西汉建始元年(前33年),元帝驾崩,成帝继位。因为匡衡之前担任过成帝的太子太傅,成帝即位后对他的恩典丝毫未减。但匡衡的贪欲却由此变本加厉。
匡衡发达之后,一直疏于对家人的约束。尤其对子弟的管教。其子匡昌在一次醉酒后杀了人,依据汉律,匡昌虽无须以命相抵,但也得被革职下狱,以示惩戒。然而匡衡护犊心切,不停地向皇上请求赦免,最后匡昌安然无恙。
匡衡身为宰相,自己没有起表率作用。因此,此事掀起朝堂风波。昔日被匡衡弹劾过的人乘机抱团不断评击丞相教子无方,执法不公。迫于压力,匡衡被罢职,但安乐候的爵位仍然保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此时,又有人向成帝举报,当初先帝除了赏赐匡衡安乐侯的爵位,还赏赐了一块三千一百顷的封地。但匡衡投机取巧,用一幅错误的地图蒙混过关,偷偷另将四百顷的土地占为己有。
成帝将信半疑,令人重新丈量发现证据确凿后,不禁勃然大怒。成帝本想将匡衡处死,但念在师生情谊。加上他是先帝竖起来的道德标杆。故从宽发落,并没有要他的命,而是夺回封地,贬为庶民。
重新回到家乡的匡衡,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几年后郁郁而终。他从那一间破屋走出,直到相府宅邸。可谓位极人臣,但他不爱惜自己的羽毛。特别是纵子为非,把自己给毁了。
几十年后,当匡衡再回到这间破屋子时,他终于画上了人生最后一个句号。任何走入仕途的人都要从匡衡的教训中吸取教训。特别应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不然的话,不但会害了子女也会害了自己。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