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小时候背颂唐诗宋词,直到现在还琅琅上口。但因为诗词量太大,自以为能背下来就不错了。所以对于诗词中的一些东西并没有弄清楚。
央视由董卿主播的“中国诗词比赛”,我每场必看。才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从中也学了不少新东西。
好读书不求甚解。多半还是因为见识少或未见实物。还有的是对古代地理,人文、自然知识只是一知半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起始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次重读,总感觉费解:怎么一开始就写“海上生明月呢?”应当“江上生明月才对”啊。过后自己也解释通了,那是诗人驰骋在大海与江河之间的想象。毕竟“海”的意境要比“江”的意境大。在诗词中用夸张的比喻也在情理之中。
1982年底,我去扬州到镇江,到西津渡后才知道。至少在南宋时,长江的入海口还在镇江。西津渡与江对岸的瓜洲之间,宽阔四十余公里,跟海面一样有潮汐。唐代张祜的《题金陵渡》中:“潮落江夜斜月里,两三星火到瓜州”便是。
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在今扬州平山堂一带,当然开头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不求甚解”,把“不”去掉,就成“求甚解”。这应当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对许多诗文的深度理解,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我平时喜欢郊游,原来每周都与朋友一道到深山老林中去放松放松。前年初春,我们偶然从山边经过,看见山坡的桂花树叶间,结了一颗颗青绿色的小果子,我心想见到的桂花结的桂籽了。那大概就是桂子了。
回来后,我就仔细查、找比对,看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查了一下才知道。
桂,外文写作sweet-scented
osmanthus,常绿灌木或乔木。有肉桂、月桂、桂花等。可做药材和香料。因为桂皮可以入药,所以看到山上的很多桂树皮都被人家剥去。我见此,触景生情当场还做了一首打游诗,其中一句为“作树不作桂花树”。
被我称为“桂子”的,其实是“桂花果”。诗词中常出现的“桂子”,指的是“桂花”。桂子不过是桂花的一个俗称。
“山寺月中寻桂子”,寻的就是桂花。“吴刚捧出桂花酒”,也就是用桂花酿成的酒。我不仅把桂子理解成桂花结的籽,而且还推测,桂花有早有晚,早开的桂花到中秋就应当结籽了。
陶潜的《五柳先生传》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一直认为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自责的话。现在才领悟到:他说的正是许多读书人的通病。自以为已经明白,就不再去深究了。
又如“藤壶”这个名词,望文生义,一定误认为是用“藤条编织而成的提篮或提壶”。用以装盛花卉做摆设用的。
后来在学英语单词,详查了一下《英汉辞典》,才大吃一惊。原来搞错了。
barnacle 藤壶,蔓足亚纲Cirripedia海产甲壳动物。约1000种。附生在水下岩石、船体等上。
成体一般都有石灰质壳板,头端朝下固定在岩石、桩基、船体、浮木上面。或附着在从蛤到鲸等较大水生动物体上。
这个词在英文中,可做口头语,形容某人是纠缠不清,难以摆脱的人。或者恋栈的人。
通过这三个例子,说明做学问,一定要认真。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以上三个不求甚解的例子,直到现在才弄清楚。真的是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不系舟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