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食案之源考》

(2019-02-27 10:20:05)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食案之源考》


      孟尝君礼贤下士,食客三千。但孟氏养士不端架子,平常跟门客们聚餐,他吃什么就让大家跟着吃什么。
       某日,一位武士投奔他。孟尝君设宴款待并亲自作陪。席间在旁布菜的下人挡住了烛光,刚好把孟尝君挡在黑影里。
      那个武士误会了,以为服务员偷偷给孟尝君端上好菜。心想把好菜留给自己,不让我吃,明显是瞧不起我。于是拔腿要走。孟尝君是何等聪明的人,赶紧把自己的饭菜端到武士跟前,给他添菜。
      武士一看菜色,知道自己错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场拔剑自刎谢罪。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孟尝君确是尊重门客。而且战国时期的武士太血腥,同时又告诉我们,战国时期流行分餐制。
      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渊远流长。从远古社会持续到隋唐时期。这可以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如《三国演义》上,几乎每人一个食案。而且菜淆很简单。
      中国有一句成语“举案齐眉”,讲的是“梁鸿妻把饭菜备好,放在食案上,举到跟自己眉毛那么高的高度端给丈夫”而流传下的一段佳话。
      随着宋以后,中国家俱高度的增高,人们早已习惯在饭桌上共餐了。所以中国人早已不用这种食案席地分餐了。但这一种用食案分餐的习惯,仍然在日本和韩国存在。
      所谓分餐,主要是为了在等级上显示出差别:就餐者的地位越高,面前食案上排放的饭菜数量越多。假如共餐的话。就体现不出高低贵贱了。
      从隋唐开始,为了节约,共餐制逐渐取代分餐制。到了宋代。绝大多数饭局跟现代中餐宴席一样。
      但是分餐制在宋朝还有一点遗留。一是寺院的和尚仍然坚持分餐,即便现在依然如此。二是皇帝在大宴群臣时,群臣虽然共餐,但皇帝高高在上,还是在御座上独自占据一桌盛宴。
      群臣共餐,皇帝分餐。这种规矩给御善房带来了创收的机会。每到举行大宴的时候,御厨只需精心准备好皇帝的饭菜就行了,底下的文武百官的宴席可以肆无忌惮地虚报预算和偷工减料。
      百官既吃不好,又吃不饱。皇帝请吃饭,谁还敢嫌皇帝的菜不好。
      分餐制和共餐制,各有优点。前者讲究卫生,后者体现亲和。人们把它们的优点都拢在一起。使用“公勺”和“公筷”。这样就兼顾两方面,各得其便,各取所需了。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延平梅山坡“学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