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不系舟”微博《余怀遗民遗事》

(2019-01-14 16:46:53)
标签:

杂谈

源自“不系舟”微博《余怀遗民遗事》


      明清易代,结束了一个浮世。曾经张扬喧嚣的晚明士林,随着天崩地裂,坠入孤寂。
      清朝定都北京后,意在扫荡天下,所以一边加紧追剿各路抗清义兵;一边开科取士。有些人如侯方域,就走上的这条路成为新朝新贵。有些人如江南名流钱谦益,半推半就入朝应仕。而他们中的极少部分人,拒绝了新朝的召唤。选择在归隐和流寓中,了此余生。史称“遗民”。
       所谓遗民,至今可考者不过二千余人。仅占当时知识人群中的0.5%。
       在这些个遗民中,介绍一位名叫余怀的士人。《雪鸿堂诗话》言:“余,闽人,而生长金陵。生平以未游武夷、未食荔枝为恨”。以此看来,余怀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福建莆田是他祖籍而已。家道则是“书藏万卷儿能读,酒泛千钟家不贫”。可以断定莆田余家乃耕读之家,余怀的父亲也是布衣。但家资颇殷。估计余家在南京、苏州都有宅邸。所谓“泛宅浮家”,指的就是他到处有游走。称为“五湖人”。
       天启元年(1621年),余怀六岁时随父母移居南都金陵,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清史列传》有余怀小传一篇称他:“才情艳逸,工诗。生明季乱离之际,词多凄丽。尝赋《金陵怀古诗》,王士祯以为不减刘禹锡。与杜濬、白梦鼐齐名。时号‘余杜白’,金陵市语转为‘鱼肚白’。……又有砚癖,蓄砚最多,既老,分与内外诸孙,著《砚林》一卷。后竟以客死”。
      据余怀在《砚林》自序中所言:余有砚癖,蓄砚最多……,老矣,分砚与内外诸孙,各得一砚。所存者不过泓玉、鲜云二三故物,晨夕相依为命,不能暂舍。……即家人以绝炊告,亦掉头不顾。
      可见,努力寻求著述出版的一个现实的原因,还在于生计问题。从当年征曲选伎的纨绔子弟,沦落到变卖家产的异乡遗老。也观照出了当遗民的坚守与不易。
      总言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初余家有钱,所以他玩得起砚。从这一点看,要当一名称职的“遗民”,也应当有相当的经济财力做支撑。否则的话也要饿死在“首阳山”了。
      从甲申之变到康熙十六年(1678年),大明已灭国三十四年。就算1644年到此也已经34年。眼看复明无望,坚持做一个“遗民”,也只不过慢慢的死去而已。
       余怀最后定居在苏州。这位一生心怀故国,甚至著书竟敢经常不写清朝年号的遗民。终其一生,四处漂泊,在游历辗转中了此余生。
       他最大的遗憾,大的报国无门且不说。仅以“生平以未游武夷,末食荔枝为恨”而言。这也是一代留下的大悲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廿四日,余怀客死苏州,年八十一,葬桃花坞
      应该说,余怀与当时的众多青年才俊一样,满怀着变革社会现状,建功立业的理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自己晚年回忆说:“往,余年少不羁,喜为豪华之事,爱读奇僻之书,究竟豪华奇僻为害颇深”。
       余怀虽有才而不遇,一生不第。不是考不取,而是不愿为新朝服务。所以他在历史上并没有么成就。但他还出了一部全集,名曰《余怀全集》布世。我想也跟时下出书一样,要自己掏钱。反正余家虽已衰败,但东挪西凑还出得起这些出版费用。
     康熙卅五年(1696年)六月廿四日,余怀客死于苏州。年八旬有一,葬于桃花坞。余怀死后,其故友又同为遗民的尤侗作挽诗奠之:
     生逢鼎革睹流离,抵掌常谈南渡时。 
     赢得人呼余杜白,夜台同看党人碑。
     “余杜白”即出于此。乃市井语,至今仍在使用。
      据《宋平江城坊考》引《姑苏志》载:在阊门里北城下,今名桃花坞。当时郡人春游赏花于此,后皆为蔬圃,间有业种花者。
       关注一个布衣士子的人生经历,乃试图通过对一些被忽视的细节的扒疏,来展现一个朝代更迭,急剧转型的社会。是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命的历程。
      现在,年青人忙于网络,没有人再会去关注余怀这样所谓的遗民不遗民了。毕竟明清剧变之事已过快四百年了。
     我虽不是遗民,但是闲人。平日里也闲得慌,自然闲里翻闲书。看到余怀其人,颇为他挽惜。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以记这件闲事罢了。

      不系舟读《明清小说》偶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