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古代交通不发达,出趟门不容易。所以古人把出门在外,视为畏途。认为是一生中艰难之事。
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为了有利于税收。历代统治者都是推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再说贫困的农民根本也没有能力外出。
所以在古代会,会外出远行的,只有三类人:一类是商人,因经商而四处游走;另一类人就是文人,因为上京赴考而齐聚京城。还有就是政府官员,进京述职或者外派各地任职。
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沿途驿站会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出行方便。且公费开销。而对于商人和士子而言,则要自己掏腰包。
商人出外经商赚了钱,可以把费用打入成本。而士子外出游学或上京赶考,就是一笔可观的开销。有钱人家公子出行,可能还带着书童,挑着书匣行李。一路上有人照顾。而贫苦人家出身的士子,那只好借贷出行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的“家穷路富”,所以出一趟远门实在不容易。
对商人或者士子而言,平日里四处漂着,到了年底,该回家过年的时候,则各显神通。有一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商人有钱,回家过年,多数都会选择坐马车。若以唐代为例,雇一辆马车,一天大概能走百里路,费用大约为百文钱。若以如今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计算,放在古代,用马车走半个月左右时间。如此一来,光是雇车的车费,就需将近二两银子。
其他朝代,虽然不尽相同,但若以购买力而言,价格大摡就是在这上下浮动,不会相差太远。半个月时间雇车费用大概是二两银子。加上其他开销,包括食宿,也差不多这个数。这么算来,出一趟远门,回一趟家,起码要准备四五两的银子才够花销。
若以米价来换算,这五两的银子,大概相当于如今近万块钱。光路上的开销就得近万块,当然不是一般穷学子能负担得起。所以会选择马车赶春运回家过年的,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土豪阶层。
而学子们又是怎么赶“春运”呢?文人中,其实也是有三六等。哪怕是家境好的,恐怕也无法象商人那样,雇上马车回家。有点小钱的文人,大多会选择走水路。走水路虽然便宜,但是速度慢。而且转换之间,还得耽误些时日。若同样是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水路一天只能走五十里,且算上中间停靠的时间,算起来差不多要一个月左右。当然,哪怕如此,总的费用加起来,大概也只有坐马车的一半。
再说坐马车要近万块钱,相较于走水路。再便宜也还要三五千块钱。这个费用也不是多数学子都能承受的起的。
所以,士子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步行”走路回家。为了省钱,累了找个破庙住上一宿,饿了吃点自己带的干粮。
喜欢游玩的人,也可以一路上游山玩水一番。我想,这在古代也可算是“穷游”。这么一来,回到家里,往往都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
当然,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过一个其乐融融的年,那都是无比快乐的事情。
在文革期间大串联时。我们一行七八个人,就是这样“靠一边走路,一边游玩”,走过来的。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多走了一些弯路。但也到过不少一般人没机会去过的地方。如今回想起来也觉得一个字“值”。
不系舟 Non-moored boat
撰于延平梅山坡“府学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