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体西用与明体达用古今贯通

(2023-10-23 10:19:33)
分类: 儒学与哲学

中体西用与明体达用古今贯通

钟阳

西方人性格外向,首先表现于向外求神的信仰,历史上的游牧生活、近代资本主义逐利和海洋游猎活动也加强了向外偏执之性,加上学习了理学后,朱子理在事先思想造成二元对立,并将鬼神物质功能化和去人格化,终于使西方近代思想向唯物主义方向发展。中世纪西方缘起论是上帝、灵魂、自然(物质)三级,近现代减为本体、现象二级,到了后现代进一步减为了现象一级。其缘起级数的递减是伴随着西方人逐渐增加的我执和外向精神同步发展的。

从八卦角度,全世界各地虽然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中国处于地球中宫。佛教可以说是从体上对中国道的思想的系统化升华,西学则是对中国器学的系统化和升华。大道起源于中国,于印度发展出佛教,但一直没有成为其主流宗教。佛教回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中佛教集大成的国家,佛教三大系都来到中国发展,是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唯一佛国。这类似于基督教科技马列一样,源本于中国,于欧美发展,又回到中国,使中国成为基督教科技与马列的集大成者。佛陀是炎帝后裔,与之类似,马克思则是突厥可萨人后裔,列宁有乌孙人与蒙古人血统。

心与物,本质上是体与用的关系,唯心与唯物,只是偏向心或偏向物,偏向体或偏向用的关系,绝非近代哲学界的无谓之争:世界缘起于心还是缘起于物。世界本质上是能所不二、心物不二的境界才是本源。起了识后才有心物分别判断。本质上讲,应该叫唯性才是世界本源,这个性是心物一体的。这个性是如果叫心,应该是真心,是清净无染的,与后天的起贪嗔痴和分别判断的妄心是有别的。这个说性或真心为体,即真如或圆觉,但真如与圆觉也是一体两面的,真如相当于从物质一面来解说,圆觉相当于从精神一面来解说。近代佛教界有本寂与本觉(或说性寂与性觉)之争,其实本寂与本觉一体两面的,绝不能肯定一面否定另一面。本寂相当于物质,本觉相当于精神。所以,修行是涅槃与菩提同证。涅槃不离菩提,菩提不离涅槃。涅槃相当于从精神角度解说,菩提相当于从物质角度解说。

中学偏体,西学偏用,最终是要明体达用。中体西用,心体物用,儒体马用,才能明体达用,古今贯通。我们不能因为偏体就唯心,以为世界是由空空如也,毫无一物的精神境界缘起。要知道,体上也是可以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进行解读的,本质上是能所不二、心物合一的境界。同理,我们不能因为偏用就唯物,就认为世界是由纯物质而没有精神缘起产生的。任何物质,都是有精神涵摄其中,都是心的对外境的分别判断乃至执着。所以唯物主义正解当为要重视物质的作用,不能象宋明理学家那样终日空谈心性,不务经世致用。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精神的反作用,这个反作用,本质上是物质涵摄精神,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而非精神由物质所派生,这才是精神反作用的正解。

所以佛教说,物质外境是心的影尘,也就是说,物质反映了心的活动,并无纯客观的物质存在。

唐密七大缘起论对世界的本源与发展变化有最为科学的解说。密教揭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原是法界本有的体性,因地大而有“坚性”,始有实体。因水大而有“润性”,始有发展。因火大而有“炎性”始能光辉之。因风大而有“动性”,从而有转输与相应变迁之迹。因空大而有“无碍性”,同类六大,自他无碍。异类六大,亦自他无碍。六大中任何一大,皆具足其它五大。六大自性相互消长,从而法界变幻无穷。因识大而有“灵知性”。五大依真如而分;识大乃依本觉而生,乃识别万法之根据。不起“识大”,则惺惺寂寂中,一切皆归之大空。无边种性,恒自如如,而汇归大空本体,一法不立。由识大分位觉照和了别,乃成林林总总之世界。原真如法界中任何种子,在性海中本性犹明,不失清净之境;惟遇事住着,顿起无明,六大之身渐变为众生之身出现于世,此即众生缘起之要领也。冯达庵在“六大缘起”的基础上,主张“七大缘起”,认为“识大”应分为“见、识二大”、“唯照属见”、“详审属识”如此“识大”之用乃显,缘起更为明确。又在陈述“末那”的五步作用中,表明由本觉发展为意识的过程,由法界转成世界的过渡情况,补充《大乘起信论》之不足。所以,七大即地、水、火、风、空、识、见(或智)。也就是说,从体上来说,如果不起识的分别,只有世界汇归太空,但这大空本体中隐涵有地、水、火、风、空、识、见,只是不显现出来。如果起识的分别,地、水、火、风、空、识、见皆显现,于是有世界的确立。

世界缘起开展可分为五级,也即周敦颐太极图所说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第一级即圆觉真如,乃唯一据点、大空本体,第二级为无量据点,为众生心之枢纽,灵魂本质。第三级和第四级为灵魂的能量。其中第三级为净光,乃众生心之相状,即灵的能量;第四级为净色根(潜势),乃众生身之枢纽,即魂的能量。第五级为境,乃众生身之相状和外在物质世界。

众生业力和习气因妄想念头起,而念头因感受觉知起,蕴含宇宙万有诸相、联系无量众生之感受。所以说,将心灵“诸相诸境”分解后、将思维分别断灭之后,可以照见意的觉知,是由无量无尽业力气聚合相续而成,是由亿万个无量亿兆细微的、极尽微细,极尽细微的念头,聚合成水流一样的形态,自阿赖耶识“因受”觉知的境界喷涌而出,如无数细微水流一样喷涌汇集。无量细微念头的汇合,不断地累积,带动感受更加具体、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地认识三界诸色诸法,就形成了无色界、色界、欲界的三界六道众生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