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760】简解《伤寒论》之七十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四十八》
2025-04-17 09:29:23
【1】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
?以脉涩故知也。”(第四十八条)【2】这一段话的主要讨论的是太阳经病和阳明经病先后出现的情况。(1)先出现了太阳病以后,用发汗的治法。因为汗出的不彻底,所以,转归成了阳明病。此时,病人只是微微出汗,不怕冷。如果这个时候仍然有太阳病证的症状,那一定不能使用攻下的治法。此时如果用了攻下的方法,那就属于“逆治”。而治疗的方法只能是让病人微微出汗即可。(2)如果病人的面色持续发红,说明阳气仍然被郁遏在体表,无法顺畅地发散出来。这个时候还是应该使用汗法或者熏蒸的方法令其发汗。(3)如果发汗不彻底,不用说,阳邪之气仍然郁闭在表。当病人该出汗的时候出不出汗,就会出现心烦意躁,浑身疼痛,要么腹痛、要么四肢疼痛,不能按压触摸,以及气短的症候。之所以有如此表现,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汗没有彻底从体内彻底排出。其实,只要能把汗发出来,病就会痊愈。(4)那是怎么知道病人的汗没有出彻底的呢?这是因为病人呈现的是涩脉的缘故。【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首先指出,因为太阳病没有完全治好进而转变成了阳明病。特征是微微出汗、不怕冷。第二,只要太阳病的症状还在,就不能用攻下的治法。但因为夹杂了阳明病,所以,只能是“小发汗”。第三,该发汗的时候没有发出汗来,其症候是病人持续面红、心烦意躁、痛无定所、气短。第四,脉象的“涩脉”说明病人汗发的不彻底。2025.4.17
薰医草【4760】简解《伤寒论》之七十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四十八》
【1】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 ?以脉涩故知也。”(第四十八条)【2】这一段话的主要讨论的是太阳经病和阳明经病先后出现的情况。(1)先出现了太阳病以后,用发汗的治法。因为汗出的不彻底,所以,转归成了阳明病。此时,病人只是微微出汗,不怕冷。如果这个时候仍然有太阳病证的症状,那一定不能使用攻下的治法。此时如果用了攻下的方法,那就属于“逆治”。而治疗的方法只能是让病人微微出汗即可。(2)如果病人的面色持续发红,说明阳气仍然被郁遏在体表,无法顺畅地发散出来。这个时候还是应该使用汗法或者熏蒸的方法令其发汗。(3)如果发汗不彻底,不用说,阳邪之气仍然郁闭在表。当病人该出汗的时候出不出汗,就会出现心烦意躁,浑身疼痛,要么腹痛、要么四肢疼痛,不能按压触摸,以及气短的症候。之所以有如此表现,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汗没有彻底从体内彻底排出。其实,只要能把汗发出来,病就会痊愈。(4)那是怎么知道病人的汗没有出彻底的呢?这是因为病人呈现的是涩脉的缘故。【3】对本段的简单解释。本条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首先指出,因为太阳病没有完全治好进而转变成了阳明病。特征是微微出汗、不怕冷。第二,只要太阳病的症状还在,就不能用攻下的治法。但因为夹杂了阳明病,所以,只能是“小发汗”。第三,该发汗的时候没有发出汗来,其症候是病人持续面红、心烦意躁、痛无定所、气短。第四,脉象的“涩脉”说明病人汗发的不彻底。20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