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四十一(总三一一)关于“天之道”“圣人之道”“人之道”(中)
2024-12-07 16:41:34
【3】关于“天之道”。在《道德经》中,“天之道”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个概念在《道德经》中共在四章中五次提及过。(1)在第九章中讲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以后就应该收手隐退。这种做法是符合天道的、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做法。悟道的人、聪明的人都应该以此行事。(2)在第七十三章中讲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段话的意思是,天道的法则是:不去争斗但往往会赢得胜利;不用说话但往往能得到回应;用不着召唤就会有人自动跟随;坦坦荡荡对待一切其结果反而会像已经谋划好了那样的顺理成章。(3)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章讲了“天之道”的两个特点。第一个讲的是,天道的运行规律和拉弓箭的原理是一样的,抬高了就往低压一压,搁低了就往上抬一抬。弦拉的太满了就把它松弛一点,如果拉的不足就把它绷紧一点。第二个讲的是,天道的运行法则是,把多余的剔除掉,把不足的补充起来,即“取长补短”。(4)在第八十一章中讲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直截了当的说明了天道的法则,这就是,对万物有利而不去伤害它们。(5)总之,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运行法则。【4】关于“圣人之道”。在《道德经》中,“圣人”指的是悟道的、并有影响力的统治者。“圣人之道”指的是“圣人”按照自然之道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老子一直强调的圣人应该做的就是“无为”,即什么都不做。“圣人之道”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只出现过一次,即在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中。原文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是老子对圣人之道的最高概括,即:圣人的处世之道是只会帮助别人而不会与人相争。总的来说,老子所说的“圣人之道”的直接意思指的是圣人会自觉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运行法则去行事,并且不会与民争利。2024.12.7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四十一(总三一一)关于“天之道”“圣人之道”“人之道”(中)
【3】关于“天之道”。在《道德经》中,“天之道”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个概念在《道德经》中共在四章中五次提及过。(1)在第九章中讲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以后就应该收手隐退。这种做法是符合天道的、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做法。悟道的人、聪明的人都应该以此行事。(2)在第七十三章中讲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段话的意思是,天道的法则是:不去争斗但往往会赢得胜利;不用说话但往往能得到回应;用不着召唤就会有人自动跟随;坦坦荡荡对待一切其结果反而会像已经谋划好了那样的顺理成章。(3)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章讲了“天之道”的两个特点。第一个讲的是,天道的运行规律和拉弓箭的原理是一样的,抬高了就往低压一压,搁低了就往上抬一抬。弦拉的太满了就把它松弛一点,如果拉的不足就把它绷紧一点。第二个讲的是,天道的运行法则是,把多余的剔除掉,把不足的补充起来,即“取长补短”。(4)在第八十一章中讲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直截了当的说明了天道的法则,这就是,对万物有利而不去伤害它们。(5)总之,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运行法则。【4】关于“圣人之道”。在《道德经》中,“圣人”指的是悟道的、并有影响力的统治者。“圣人之道”指的是“圣人”按照自然之道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老子一直强调的圣人应该做的就是“无为”,即什么都不做。“圣人之道”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只出现过一次,即在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中。原文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是老子对圣人之道的最高概括,即:圣人的处世之道是只会帮助别人而不会与人相争。总的来说,老子所说的“圣人之道”的直接意思指的是圣人会自觉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运行法则去行事,并且不会与民争利。20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