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二十一(总二九一)关于“空”
2024-11-29 15:18:30
【1】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老子最喜欢或者说最重视的除了虚,就是“空”和“无”。如果说,“虚”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想法、欲望的话,那么,和“虚”的意义接近的“空”则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像第五章中讲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说的就是像个大封箱的天地之间“什么都没有”。【2】“空”的概念在第十一章中讲的最为清楚和透彻。第十一章的原文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在这里一连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车轮上的辐条和车轴车毂、一个是黏土做成的器皿、还有一个是破土动工建成的窑洞。老子指出,这三样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描述的清楚的“有形之物”。但是,它们的用途却是通过它们中间的“空”表现出来的。车轮之所以会运行主要是因为车轴心的“空”。陶器之所以能够盛放东西主要是因为器皿中间的“空”。房屋之所以能够供人居住使用主要是因为房屋内部空间的“空”。老子进一步非常尖锐的指出:车毂、陶器、房屋这些能看得到的“有形”的“有”给人们带来的是方便和便利,这就是“利”。而它们“空间”的“无”才是能够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用途的,这就是“用”。“有无”、“利用”的关系,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清清楚楚。【3】总之,老子之所以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是因为他观察到的是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别人看到的是“有”,他看到的是“无”,别人看到的是“实”,他看到的是“虚”….这其实就是老子看到的“道”。在第二十一章中有一句话就最能说明老子这种超人的智慧。二十一章的原文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句话是说,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开始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呢?我就是凭借着对“道”的了解。2024.11.29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补二十一(总二九一)关于“空”
【1】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老子最喜欢或者说最重视的除了虚,就是“空”和“无”。如果说,“虚”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想法、欲望的话,那么,和“虚”的意义接近的“空”则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像第五章中讲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说的就是像个大封箱的天地之间“什么都没有”。【2】“空”的概念在第十一章中讲的最为清楚和透彻。第十一章的原文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在这里一连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车轮上的辐条和车轴车毂、一个是黏土做成的器皿、还有一个是破土动工建成的窑洞。老子指出,这三样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描述的清楚的“有形之物”。但是,它们的用途却是通过它们中间的“空”表现出来的。车轮之所以会运行主要是因为车轴心的“空”。陶器之所以能够盛放东西主要是因为器皿中间的“空”。房屋之所以能够供人居住使用主要是因为房屋内部空间的“空”。老子进一步非常尖锐的指出:车毂、陶器、房屋这些能看得到的“有形”的“有”给人们带来的是方便和便利,这就是“利”。而它们“空间”的“无”才是能够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用途的,这就是“用”。“有无”、“利用”的关系,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清清楚楚。【3】总之,老子之所以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是因为他观察到的是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别人看到的是“有”,他看到的是“无”,别人看到的是“实”,他看到的是“虚”….这其实就是老子看到的“道”。在第二十一章中有一句话就最能说明老子这种超人的智慧。二十一章的原文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句话是说,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开始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呢?我就是凭借着对“道”的了解。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