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五零《道德经·第七十九章》(3)

2024-11-07 14:20:12

6】关于对“和大怨,必有余怨”的理解。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讲的“报怨以德”这句话和这里讲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两句话讲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报怨以德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无论别人对你有多么的不友好甚至多么的怨恨,你都要用和善的举止与友好的态度去回报他。这四字成语充分说明了老子朴素的、道家的、圣人的思想。老子的这一朴素思想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就讲的非常明白,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圣人会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圣人也会善待他。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变得很善良。对于讲信用的人,圣人会信任他;对于不讲信用的人,圣人也会信任他。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变得很讲信用。显然,老子报怨以德的主要思想是,即使别人对你再怎么不好,你还是要以诚相待用友好回报。但是,这里1讲的“和大怨”则是另外一个意思,它是指的通过第三方去调“和”去出面和解双方的仇怨、消解双方的怨气,而并不是指的当事人的以德报怨。所以,第三方虽然非常用心努力的调解来调节去但还是调解不回到原来、还原回当事人双方的初始状态。这句话就类似于,破镜可以重圆,但其中有过的裂痕却是永远消除不掉的。总之,依靠第三方的调和是消除不尽双方结下的怨仇的。所以老子倡导的是,只有当事人用德去不断地回报对方给你带来的怨仇,才能够起到完全消除仇怨的效果。【7】对本章的总结。本章主要讲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真正大的仇怨是和解不了的,所谓的和解都是表面上的。第二,与其和解不了仇怨,就要像圣人和有德之人那样,一开始就不要结下仇怨。第三,大道虽然一视同仁、对谁都不偏爱,但它仍然倾向于遵循大道、自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因为天道和遵循天道的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些人本身就是不偏不倚的并且是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的。【8】《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经典名句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2024.11.7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