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三六《道德经·第七十五章》(2)

2024-11-02 14:43:16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老子开篇就用了三个描述性词汇说明了一种社会状态:一是人民的饥饿,二是人民难于管理,三是人民不怕死。导致这三种状况的原因老子都归结于贪腐无能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的统治阶层。第一,因为赋税太重导致了人民常年吃不饱饭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第二,因为统治阶层过分随心所欲、太爱做有为之事从而引起了老百姓的厌恶和反对,所以社会难于管理。第三,因为统治阶层过度重视自己的养生而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所以老百姓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意义,从而产生了生不如死生无可恋的想法,因此而引发了老百姓宁死不辱的轻生行为。总之,老子认为,引发这些动乱现象并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统治阶层的胡作非为。【4老子在第二十九章中明确指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统治者要想采用某些手段去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我觉得是做不到的……如果硬要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天下,那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硬要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天下,那最后肯定也是要失去天下的……作为圣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不要走极端、第二不要太奢望、第三不要太过分。可见,老子在第二十九章中提出的这三大警告在本章都得到了印证,也就是老子讲的这三大社会现象正是统治阶层的“太甚、太奢、太泰”所引发。【5】老子在本章最后总结到:“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句话里面有两个“生”,前一个“生”指的是生活,后一个“生”指的是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不去刻意追求养生的人,也就是那些能够顺其自然生活、朴素生活的人,其实比那些过分养生、过度保养、太过重视生命的人显得更加高贵更加理智也更加聪明。2024.11.2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