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三二《道德经·第七十四章》(1)

2024-11-01 15:25:59

1】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2这一段话的意思是:(1)如果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怎么还能用死来吓唬住他们呢?如果想要使得老百姓对死亡有恐惧感,那就把那些做坏事的邪恶之人抓起来把他们杀掉,看谁还敢再来为非作歹。(2)通常的情况是,执行死刑的人都是那些专职的行刑刽子手。(3)替代行刑的刽子手去杀人,这就好比代替大木匠去砍伐木头一样。而代替大木匠去砍伐木头的时候,因为替代大木匠的人不是专业人员,所以很少有不把自己的手砍伤的情况。【3】简单解释一下本章的意思。先看第一句。关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比较直白,意思是,百姓大众连死都不怕了,你还拿死来威胁他们那就是徒劳的,起不到任何震慑作用了。这句话和第七十二章中讲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意思十分接近。也就是说,百姓大众如果连统治者的淫威都不怕也就是连死都不怕了,那就可能要发生天下大乱的灾祸了。总的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都表示的是,统治者如果压榨百姓太狠的话,老百姓就会不怕死的奋起反抗。2024.11.1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