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一四《道德经·第六十八章》(2)

2024-10-26 15:30:24

3】老子开篇就讲到,那些足智多谋善于动脑子的人,肯定是不主张战争的。即“善为士者,不武”。老子的这个思想在第三十章中已经有过清楚的说明,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他们是不会主张用武力称霸世界的。在第三十一章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即:“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兵器还是军人或是战争,对一般人来说感觉都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很讨厌这些东西。因此,懂“道”的人通常都不去理会它们。因为毕竟开战就会死人、而死人就不能复生。这是老子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老子在第三十章中就明确指出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打仗时军队所过之处,将会长满野草荆棘。而且,战争以后随之而来的一定是灾年的出现。在第四十六章中也有关于战争的论述,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关于“善战者,不怒”。这句话比较直白。指的是那些真正会打仗智勇双全的将帅在战前和仗中只会冷静的分析战局而不会轻易发怒。作为一个成熟的将帅不会因为敌人的言行和计谋而发怒并引发不必要的打仗;更不会因为自己被点燃的情绪而被战争所裹挟。【5】关于“善胜敌者,不与”这里的“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指的是那些常常能打胜仗的将军们,首选策略是尽可能的不与敌人直接交火。他们的原则是,不打则已,若打必胜。【6】关于“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在这里连续使用了三个“是谓”,显然是一个强调式排比句。意思是说,上面所指的“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的做法,首先可以认为是一种不与人相争的品行;其次可以认为是一种识人用人的能力;最后可以认为上述这两条都是符合天道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是自古以来就被公认的最高法则。2024.10.26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