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一零《道德经·第六十七章》(3)
2024-10-25 16:13:32
【5】然后,老子第一次昭示出了他的三个法宝,这就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关于“一曰慈”。一说到“慈”就想到了“慈爱”,一说到“慈爱”就想到“母亲”,一说到“母亲”就想到了老子所说的“道”。因为在整个《道德经》中,老子始终把“道”和“母”相提并论,认为道和母亲具有同样的禀赋。在第二十五章,老子直接就把“道”看作是“母体”,即“可以为天地母”。在第五十二章中也明确说明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母亲对待所有生养的子女一视同仁,“道”对于天下万物也像对“刍狗”一样没有差别。可以认为,老子在这里讲的第一个法宝从表面上看说的是母亲的慈爱情怀,但在本质上讲老子在这里说的还是“道”。因此说,老子讲的第一个法宝指的就是“道”。(2)关于“二曰俭”。“俭”这个字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使用。“俭”的一般指的是勤俭、节约、节省、不浪费。这应该是老子所说的含义之一。但是,如果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俭”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这个字和第五十九章中所讲的“啬”非常接近。第五十九章的原文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句话的意思是:管理老百姓、依天道行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吝啬或节约。因为老子一再强调的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作为圣人:第一不要走极端、第二不要太奢望、第三不要太过分。所以,可以认为,老子在第五十九章用“啬”这个字应该带有“节制”、“节欲”、“清心寡欲”的意思,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的“节约”和“节俭”。同样的推论,老子在这里讲的第二个法宝中的“俭”也不仅仅指的是对物质的勤俭朴素省吃俭用,更多的指的是,作为统治者更不应该有过多的奢望和祈求。因此说,老子讲的第二个法宝指的是“节俭”和“节欲”。2024.10.25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二一零《道德经·第六十七章》(3)
【5】然后,老子第一次昭示出了他的三个法宝,这就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关于“一曰慈”。一说到“慈”就想到了“慈爱”,一说到“慈爱”就想到“母亲”,一说到“母亲”就想到了老子所说的“道”。因为在整个《道德经》中,老子始终把“道”和“母”相提并论,认为道和母亲具有同样的禀赋。在第二十五章,老子直接就把“道”看作是“母体”,即“可以为天地母”。在第五十二章中也明确说明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母亲对待所有生养的子女一视同仁,“道”对于天下万物也像对“刍狗”一样没有差别。可以认为,老子在这里讲的第一个法宝从表面上看说的是母亲的慈爱情怀,但在本质上讲老子在这里说的还是“道”。因此说,老子讲的第一个法宝指的就是“道”。(2)关于“二曰俭”。“俭”这个字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使用。“俭”的一般指的是勤俭、节约、节省、不浪费。这应该是老子所说的含义之一。但是,如果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俭”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这个字和第五十九章中所讲的“啬”非常接近。第五十九章的原文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句话的意思是:管理老百姓、依天道行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吝啬或节约。因为老子一再强调的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作为圣人:第一不要走极端、第二不要太奢望、第三不要太过分。所以,可以认为,老子在第五十九章用“啬”这个字应该带有“节制”、“节欲”、“清心寡欲”的意思,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的“节约”和“节俭”。同样的推论,老子在这里讲的第二个法宝中的“俭”也不仅仅指的是对物质的勤俭朴素省吃俭用,更多的指的是,作为统治者更不应该有过多的奢望和祈求。因此说,老子讲的第二个法宝指的是“节俭”和“节欲”。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