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一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2)

2024-10-18 15:15:13

3】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所以,老子对“道”做了精辟的结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无为而无不为”。(1)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子命名的“道”永远是看起来什么都不做但是什么都离不开它而且还没有它做不成的事情。这是老子对“道”的本质特性的一次总结性描述。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对“道”的描述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句话讲的是“道”的独立性和恒常性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对“道”的描述是“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这句话讲的是“道”的“至小无内”和“至大无外”的特性。本章讲的“无为而无不为”讲的则是遵循“道”的处事方式和目的结果。(2)第二句话是“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在第三十二章中出现过,当时是这样说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公大人们如果能守住这个“道”,那天下万物也就都会自动归附于他了。这里的“宾”就是客人、服从、归顺的意思。本章在这里讲的“万物将自化”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会自我化育发展、自己按照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自己把自己管理好。(3)第三句是“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在自我化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违背“道”的法则的欲望和想法,那我就会用“道”这个无名的东西来镇服他们制止他们。(4)第四句是:“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这里的“无名之朴”,从字面来讲,就是“没有名字的原木”。这个“无名”在第一章中讲过,既“无名,万物之始”。这个“朴”在第三十二章中讲过,即“道常无名,朴。”可见,“无名之朴”说的就是“道”的淳朴性。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当遵守道达到了道的淳朴境界,那也就不会有什么欲望和想法了。(5)第五句是“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最后总结道:既然没有了欲望和想法,那人们就会心平气和清心寡欲的清静下来,这个时候的社会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一种安宁、祥和、太平的状态了。2024.9.14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