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七二《道德经·第五十五章》(3)

2024-10-10 15:46:16

5】关于“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几句话在《道德经》前面的第三十章中也出现了,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意思也是一样的。区别仅仅是:第三十章讲的是“是谓不道”,本章则是“谓之不道”。对这三句话要做一个特别说明。本来,“物壮则老”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当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所谓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黄帝内经》把人一生的生长过程描述为“生、长、壮、老、矣”,即从出生到成长到强壮到老弱再到故去,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合乎道的过程。但是,老子在这里为什么却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呢?通过对第三十章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感悟到老子主要讲的是“不正常的壮”,这种“壮”之所以如此迅速的发展起来是因为采用了不正常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老子认为,这时的“由壮到老”是不正常的、是人为的、是“伪”的。这当然也就必然是不合乎道的发展规律的。因此,这时的“壮”就必然会灭亡。这就类似于我们现在靠一些刺激性的药物助长起来的庄稼果蔬甚至可食动物,虽然涨势很猛很快,但都是不符合道的发展规律的。所以老子说,这种情况下的“物壮则老”,是不合乎道的法则的。老子这个思想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表达的清清楚楚,这就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想通过踮起脚来把身体抬高达到看得远的目的、想通过大跨步前行达到比别人走的快的做法,都是不合乎道的,这都是一些短期行为:因为踮起脚站不了多久、跨大步走不了多远。这种小聪明的做法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即使“达”了也很快会停止下来的。【6】总之,老子在本章从三个方面强调了“德”越自然越淳朴越好的观点。第一,婴儿的“德”最自然、最淳朴、最真。包括婴儿的筋骨柔软但拳头握力奇大、男婴的小小生殖器不需要刺激也会自然勃起、嗓子再怎么嚎叫也不会嘶哑等,这都是“德之至纯”的外在表现。第二,如果一个人的本性越接近于“自然”,越淳朴越纯真,他的“德行”就越厚重,他就越能做到和合、和谐、与明智。反之,就会贪得无厌、利欲熏心,便会面临灾难或出现逞强好胜的心态。第三,正常的“物壮则老”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非正常的、人造的、虚伪的“物壮则老”则是对“道”的背叛。这种非正常的发展壮大是必然会灭亡的。【7】《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经典名句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2024.10.10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