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六三《道德经·第五十二章》(3)
2024-10-07 17:36:12
【4】接着看本章的第二部分。关于“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字是“口”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引申为人体的孔窍,指的是双眼、两耳、俩鼻孔、一张嘴这七窍。这七窍主要负责人的“视、听息、食”。“塞其兑”指的就是把这七窍堵塞住。“闭其门”主要指的是把“心灵的门户”闭合住。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把感官的欲望堵塞住、把心里的杂念封锁住,那就会终身受益而不会受到什么痛苦。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感官的欲望常常打开、把心里的杂念不去闭锁,而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就会终身尝尽苦头而不可救药了。显然,这还是老子一再倡导的“清心寡欲”的思想,像《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所说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5】再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节。先看第一节,关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段话的意思是:(1)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从小处着眼观察万事万物,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2)持守柔弱、上善若水、放低身段,这才是真正的坚毅刚强。再看第二节,关于“用其光,复归其明”。先说一下其中的“光”和“明”。一般来说,“明”指的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巨大的发光体;“光”指的则是由太阳和月亮等发光体发射出来的“光”。把“发光体”发射出来的“光”回射到“发光体”本身,这其实是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也就是前面说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意思。老子在这里用“光、明”举例的深刻含义是:从被“道”所决定的万物之“德”上去把握决定万物的“道”。这就和从花开花落的表面现象去透视春暖秋寒的本质运行规律的道理是一样的。(3)所以,老子最后指出: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做到了这一点,那就说明他非常明白事理了,因为他不但懂得了道而且还把握住了道。一个人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照此去行事的话,他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老子认为,这是一种“舍末求本”的思路,按理说这应该算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一个常态化的法则。这就是老子在本章最后说的“无遗身殃,是谓袭常”。【6】总之,老子在本章重点讲了三个问题:第一,进一步明确了道与德、道与万物的母子关系。第二,再一次强调了清心寡欲的重要性。第三,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见小、守弱、用其光回其明的作用。事实上,老子在本章所说的内容,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这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多次出现过。比如,第六章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再比如,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还比如,在第七十八章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7】《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经典名句是:“见小曰明,守柔曰强。”2024.10.7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六三《道德经·第五十二章》(3)
【4】接着看本章的第二部分。关于“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字是“口”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引申为人体的孔窍,指的是双眼、两耳、俩鼻孔、一张嘴这七窍。这七窍主要负责人的“视、听息、食”。“塞其兑”指的就是把这七窍堵塞住。“闭其门”主要指的是把“心灵的门户”闭合住。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把感官的欲望堵塞住、把心里的杂念封锁住,那就会终身受益而不会受到什么痛苦。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感官的欲望常常打开、把心里的杂念不去闭锁,而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就会终身尝尽苦头而不可救药了。显然,这还是老子一再倡导的“清心寡欲”的思想,像《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所说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5】再看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节。先看第一节,关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段话的意思是:(1)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从小处着眼观察万事万物,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2)持守柔弱、上善若水、放低身段,这才是真正的坚毅刚强。再看第二节,关于“用其光,复归其明”。先说一下其中的“光”和“明”。一般来说,“明”指的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巨大的发光体;“光”指的则是由太阳和月亮等发光体发射出来的“光”。把“发光体”发射出来的“光”回射到“发光体”本身,这其实是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也就是前面说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意思。老子在这里用“光、明”举例的深刻含义是:从被“道”所决定的万物之“德”上去把握决定万物的“道”。这就和从花开花落的表面现象去透视春暖秋寒的本质运行规律的道理是一样的。(3)所以,老子最后指出: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做到了这一点,那就说明他非常明白事理了,因为他不但懂得了道而且还把握住了道。一个人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照此去行事的话,他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老子认为,这是一种“舍末求本”的思路,按理说这应该算是人人都要遵守的一个常态化的法则。这就是老子在本章最后说的“无遗身殃,是谓袭常”。【6】总之,老子在本章重点讲了三个问题:第一,进一步明确了道与德、道与万物的母子关系。第二,再一次强调了清心寡欲的重要性。第三,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见小、守弱、用其光回其明的作用。事实上,老子在本章所说的内容,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这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多次出现过。比如,第六章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再比如,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还比如,在第七十八章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7】《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的经典名句是:“见小曰明,守柔曰强。”20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