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六二《道德经·第五十二章》(2)
2024-10-07 17:06:45
【3】对这一章的简单解释。本章分为三个部分,先看第一部分,关于“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本章第一段所讲的内容和《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内容是相呼应的。第一章中有段话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一开始是没有名字的“无名”。人类一旦赋予了万物的名字以后它们才有了各自的归属。名字出现以后才开始有了对万物的分类。所以说,名字是万物之母。在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是:(1)人类把给万物起名字看作是对万物认识的起点。出现的这个名称可以直接被认为是万物的“母亲”。当认识了这个“母亲”之后,剩下的“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人类先给某一种植物命名为“花”,然后再对“花”进行一步一步的认识和归属。最后形成了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次第分类。像牡丹花就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木兰纲、虎耳草目、毛茛科、芍药属。在这里,人类先观察到自然界有一种很漂亮的植物,然后就把这个植物命名为“花”,这个“花”就是整个植物界的“花”的鼻祖、就是母亲;后来人类慢慢开始分类归属,把“牡丹”就定义为是芍药属的一种具体的“花”,这个花就是“孩子”。人类认识万物的顺序是,先认识了母,其后才认识到了子。所以,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当确定了母亲以后,其所属的各种各样的孩子也就很容易了解了。这就是“既知其母,以知其子”。(2)反过来,如果弄明白了牡丹这个具体的“孩子”的性质和科属,也就对植物界的花这个“母亲”的了解有所帮助。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3)老子这段话的引申含义是:“道”就是母亲、其他的一切都是“孩子”,万物的外在表现“德”同样是孩子。这样,当了解了万物的根本、真正弄明白了“道”以后,就会对由此产生的万物的各种特性的“德”有所认识。反过来,如果对万物的各种特性和其“德”有所了解以后,也会反过来对“道”有更深刻更进一步的理解。老子在这里把“道”和“其他”用“母和子”做了形象的比喻,以此说明,如果把母与子的关系搞清楚并把握住、守住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会终身受益而不会碰到危险了。这就是“没身不殆”。2024.10.7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六二《道德经·第五十二章》(2)
【3】对这一章的简单解释。本章分为三个部分,先看第一部分,关于“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本章第一段所讲的内容和《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内容是相呼应的。第一章中有段话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一开始是没有名字的“无名”。人类一旦赋予了万物的名字以后它们才有了各自的归属。名字出现以后才开始有了对万物的分类。所以说,名字是万物之母。在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是:(1)人类把给万物起名字看作是对万物认识的起点。出现的这个名称可以直接被认为是万物的“母亲”。当认识了这个“母亲”之后,剩下的“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人类先给某一种植物命名为“花”,然后再对“花”进行一步一步的认识和归属。最后形成了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次第分类。像牡丹花就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木兰纲、虎耳草目、毛茛科、芍药属。在这里,人类先观察到自然界有一种很漂亮的植物,然后就把这个植物命名为“花”,这个“花”就是整个植物界的“花”的鼻祖、就是母亲;后来人类慢慢开始分类归属,把“牡丹”就定义为是芍药属的一种具体的“花”,这个花就是“孩子”。人类认识万物的顺序是,先认识了母,其后才认识到了子。所以,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当确定了母亲以后,其所属的各种各样的孩子也就很容易了解了。这就是“既知其母,以知其子”。(2)反过来,如果弄明白了牡丹这个具体的“孩子”的性质和科属,也就对植物界的花这个“母亲”的了解有所帮助。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3)老子这段话的引申含义是:“道”就是母亲、其他的一切都是“孩子”,万物的外在表现“德”同样是孩子。这样,当了解了万物的根本、真正弄明白了“道”以后,就会对由此产生的万物的各种特性的“德”有所认识。反过来,如果对万物的各种特性和其“德”有所了解以后,也会反过来对“道”有更深刻更进一步的理解。老子在这里把“道”和“其他”用“母和子”做了形象的比喻,以此说明,如果把母与子的关系搞清楚并把握住、守住其中的规律以后,你就会终身受益而不会碰到危险了。这就是“没身不殆”。20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