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五五《道德经·第五十章》(2)

2024-10-05 16:08:45

3】本文是《道德经》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篇文章。老子在这里把人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分成了四种类型,本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这四种类型的“死因”进行的统计分析。其结果是:第一种类型为长寿型,即“生之徒”,指的是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死亡。这类人占到整个人群的十分之三。第二种类型为短命型,即“死之徒”,指的是非正常死亡的一类人。这类人也占到整个人群的十分之三。第三种类型指的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人,即“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这类人的特点是拼命追求长身不老、过分注重养生和修炼,结果反而出了问题,在还没有待到该死亡年龄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类人同样占到了整个人群的十分之三。第四种类型指的是真正会保护自己生命、特别懂得注重养生的人,即“善摄生者”,这类人占到了整个人群的十分之一。【4】本章比较难理解的是后半部分的一段话,即:“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句话是说:会保护生命会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碰不到豺狼虎豹、进入到敌人军营也不会被敌人用武器伤害。犀牛角对他毫无办法、老虎爪对他也无从下手、敌人的刀剑也砍不死他。这几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直译也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如果深刻体会了老子思想的话就会理解它的真实意思了。其实,老子这句话真正要说明的是,这一类很会保护自己生命、具有养生意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会“回避”风险和懂得如何“远离”灾难。他们根本就不去豺狼虎豹出没的荒山野岭,也尽可能地远离战火纷飞的厮杀战场。这样,犀牛虎豹当然也就奈何不了他、敌人的刀光剑影自然也就影响不了他,他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因此而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了。这就是本章所说的“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的真实含义,即自己不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危险就不会危险到自己。2024.10.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