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五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2)
2024-10-04 16:34:40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本章主要讲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作为统治者的对“道”有所悟的“圣人”,另一个是普通的老百姓。本章通篇的意思是:(1)作为合格的圣人,是没有自己的欲望和想法的,他们应该做到的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2)老百姓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有的善有的不善、有的讲信用有的不讲信用。无论是哪一种人,圣人应该忽略他们大相径庭的想法,对待他们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这样,不善的人也就会慢慢变得善良起来、不讲信用的人也就会慢慢变得开始讲信用。(3)对于百姓来说,他们只会关注自己看见的和听见的事情,他们只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感兴趣,只懂得为自己着想。所以,他们有的表现出来的是善有的就是不善、有的表现出来的是守信有的就是不守信。在圣人看来,百姓的这些想法无论是善还是不善、也无论是守信还是失信,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只要圣人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和私念,那么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就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即“圣人皆孩之”。其实,这个想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就讲的十分清楚,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老子在本章对“圣人”的描述,是老子心目中对圣人的一贯要求。比如在第二章中对圣人的要求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七章是:“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二十七章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九章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四十七章是:“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些关于圣人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本章所说的“圣人常无心”,即圣人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说的严格一点就是:圣人不应该有任何私心杂念。不仅如此,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还要做到:心中只装着百姓,百姓想啥你就想啥,百姓喜欢啥你就喜欢啥。这样的统治者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包容不同阶层不同品行的百姓,以“不言之教”去影响百姓和引导百姓。2024.10.4
《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一五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2)
【3】对本章的简单解释。本章主要讲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作为统治者的对“道”有所悟的“圣人”,另一个是普通的老百姓。本章通篇的意思是:(1)作为合格的圣人,是没有自己的欲望和想法的,他们应该做到的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2)老百姓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有的善有的不善、有的讲信用有的不讲信用。无论是哪一种人,圣人应该忽略他们大相径庭的想法,对待他们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这样,不善的人也就会慢慢变得善良起来、不讲信用的人也就会慢慢变得开始讲信用。(3)对于百姓来说,他们只会关注自己看见的和听见的事情,他们只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感兴趣,只懂得为自己着想。所以,他们有的表现出来的是善有的就是不善、有的表现出来的是守信有的就是不守信。在圣人看来,百姓的这些想法无论是善还是不善、也无论是守信还是失信,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只要圣人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和私念,那么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就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即“圣人皆孩之”。其实,这个想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就讲的十分清楚,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老子在本章对“圣人”的描述,是老子心目中对圣人的一贯要求。比如在第二章中对圣人的要求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七章是:“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二十七章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九章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四十七章是:“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些关于圣人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本章所说的“圣人常无心”,即圣人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说的严格一点就是:圣人不应该有任何私心杂念。不仅如此,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还要做到:心中只装着百姓,百姓想啥你就想啥,百姓喜欢啥你就喜欢啥。这样的统治者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包容不同阶层不同品行的百姓,以“不言之教”去影响百姓和引导百姓。20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