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之三十二《道德经·第十一章》(3)

2024-08-19 15:20:30

【4】我的理解是,老子始终对“无”和“空”非常重视。这里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讲述了人们不太注意的“无”的用途。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会用到这个空洞无物的“无”。比如一只碗,我们用的就是它中间的“空无”。如果这只碗里面已经盛满了水,那它就再也不能盛放其他任何东西,也就失去了它盛放其他东西的用途,它盛放东西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说,我们一定是离不开“无”和“空”的,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这个“无”的存在。【5】应该说,我们先哲们的智慧是相通的。老子的这个思想对《黄帝内经》的作者影响很大。在整个古典中医思想中,无论是在修身养性方面,还是在诊病治疾方面,都有很广泛和深入地体现。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中就专门讲述了“空”的问题。该章提出了关于“骨空”的几个概念:髓空、脊骨下空、数髓空、两髆骨空、臂骨空、股骨上空、胻骨空、股际骨空、尻骨空,等。这里主要描述了“骨空”的几种情况:(1)骨缝之间的“骨空”;(2)两骨之间间隙的“骨空”;(3)骨的端口的“骨空”;(4)在骨与骨之间某处的穴位也是一类“骨空”。在这里,两骨之间是“空”、骨腔是“空”、通常所说的针灸穴位也是“空”。这些“空”就是中医圣贤眼中的“用”。骨腔的空是为了骨髓的流动和营养;骨与骨之间的空是为了骨骼的弯曲自如;穴位的空是为了人体经络的内外交流与沟通。通常所说的“医道不分”,在这里有了充分的体现。这应该就是古老中医的智慧所在,他们对人体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髓血液等方面,他们更注重研究的是人体的“虚”和人体中的“空”。这就好像社会学家更注重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比人本身还要重要。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关于有和无、实和虚、利和用的哲学思想比比皆是。比如最著名的关于五脏六腑的区别特征就描述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是说,如果肠胃里面已经塞得满满当当而没有了“空”,那肠胃就会失去它的传输功能,它的“用”也就不复存在了。显然,无论是老子笔下的“无”,还是《黄帝内经》中讲的“空”,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这就是“无之以为用”。总之,这些都是先哲们的智慧结晶。【6】《道德经·第十一章》的经典名句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024.8.19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