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4000】关于《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2023-07-26 09:58:46

薰医草【4000】关于《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1】这是《灵枢》卷中的“第八十一篇”,也是《黄帝内经》全书的最后一篇。【2】先说一下标题。“痈疽”,就是我们老百姓讲的“疮”。因为病因、病机、病理、病位不一样,本篇分成了“痈”和“疽”两个问题来分析。【3】本篇是第一次把“痈疽”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分析的文章。本篇指出,当风寒邪气侵入到人体的经脉以后,就会导致经脉中的气血受阻而运行放缓,缓慢就会导致臃肿,臃肿就会使得病灶局部化热成为囊肿并化脓。这类臃肿的部位无论有脓或无脓、无论在体表或体内,统称为“痈疽”。【4】本篇把痈疽按照部位和表征分成了十七种病证,分别是:(1)发生在喉结处的“猛疽”。(2)发生在颈部的“夭疽”。(3)发生在脑颈处的“脑烁”。(4)发生在肩臂处的“疵痈”。(5)发生在腋下的“米疽”。(6)发生在胸部的“井疽”。(7)发生在胸乳部位的“甘疽”。(8)发生在胁肋部位的“败疵”。(9)发生在大小腿部位的“股胫疽”。(10)发生在尾骶骨部位的“锐疽”。(11)发生在大腿内侧的“赤施”。(12)发生在膝部的“疵疽”。(13)发生在小腿部位的“兔啮疽”。(14)发生在内踝的“走缓疽”。(15)发生在脚心脚背的“四淫疽”。(16)发生在脚周围的“厉疽”。17)发生在脚趾的“脱疽”。【5】本篇最后总结了“痈”和“疽”的区别和特点。简单来说就是:痈多发生在皮表,表现为皮薄、有光泽。疽多向内脏侵害,表现为色泽晦暗质地坚硬。【6】总之,“痈疽”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疮”。如果出现在皮肤四肢等处,西医便叫做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病原菌是葡萄球菌。本篇是从中医的角度研究的关于痈疽的问题。【7】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文大约有1360字左右。【完】2023.7.15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