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968】关于《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2023-07-10 09:39:09
薰医草【3968】关于《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1】先说一下标题。“百病”就是很多很多疾病的意思。“始生”就是开始生成的意思。这样,本篇是“关于诸多疾病生成原因的讨论”。【2】本篇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引起疾病的三个原因:(1)风雨寒暑外邪。这类邪气多从人体的头面肩颈上身部位侵袭。(2)阴冷潮湿外邪。这类邪气多从人体的脚腿下体侵袭。(3)喜怒哀乐等内邪。这类情志因素往往伤害的是人体的内藏。这就是中医讲的“病起于上”、“病起于下”、“病起于阴”的病因“三部”。这是从人体的纵向角度进行的划分。【3】本篇非常清晰的描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通常路径:始于皮肤、进入腠理、传入络脉、深入经脉、再入输脉、舍于冲脉、侵入肠胃、最后弥散于募原。这就是中医讲的外邪从表开始、过半表半里、再进入里的“三员”。这是从人体的横向角度进行的划分。【4】本篇非常明确的说明了什么情况下容易得病、什么情况下不容易得病:(1)外来的贼风邪气加上身体本身的虚弱,只有这两种因素夹杂在一起的时候,即“两虚相得”时,疾病才能形成。(2)如果气候正常、身体健壮的时候,即“两实相逢”时,就不会生病。【5】本篇第一次提到了“积证”这个概念。通俗的理解,“积证”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体内的“积块“,其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因寒而生。即“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本篇还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寒从脚起”。这就告诫我们,腿脚千万不要受寒。而且,一些肠胃病和体内其他部位的“积证”,都是由此而引发。【6】本篇将“病起于阴”的致病因素概括为:忧思过度伤心;受寒过度伤肺;愤怒过度伤肝;酒后房事又汗出伤脾;用力过度伤肾。【7】本篇的结论是:对待疾病,要正确的判断出是邪气有余还是正气不足,据此,该补则补、该泻则泻。千万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才是治病的最高准则。【8】清代有一部名为《医经原旨》的医书,对《百病始生第六十六》中“病起于阴”有一段很精辟的解读,该书是这样描述的:“伤心者病在阳,伤肺者病在气,伤肝者病在血,伤脾者病在营卫,伤肾者病在真阴,凡伤脏者,皆病生于阴也”。【9】总之,本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疾病的起因,主要是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而是“寒”是致病的尤其是引发“积证”的根本原因。【10】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文大约有1220字左右。【完】2023.7.6
薰医草【3968】关于《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薰医草【3968】关于《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1】先说一下标题。“百病”就是很多很多疾病的意思。“始生”就是开始生成的意思。这样,本篇是“关于诸多疾病生成原因的讨论”。【2】本篇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引起疾病的三个原因:(1)风雨寒暑外邪。这类邪气多从人体的头面肩颈上身部位侵袭。(2)阴冷潮湿外邪。这类邪气多从人体的脚腿下体侵袭。(3)喜怒哀乐等内邪。这类情志因素往往伤害的是人体的内藏。这就是中医讲的“病起于上”、“病起于下”、“病起于阴”的病因“三部”。这是从人体的纵向角度进行的划分。【3】本篇非常清晰的描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通常路径:始于皮肤、进入腠理、传入络脉、深入经脉、再入输脉、舍于冲脉、侵入肠胃、最后弥散于募原。这就是中医讲的外邪从表开始、过半表半里、再进入里的“三员”。这是从人体的横向角度进行的划分。【4】本篇非常明确的说明了什么情况下容易得病、什么情况下不容易得病:(1)外来的贼风邪气加上身体本身的虚弱,只有这两种因素夹杂在一起的时候,即“两虚相得”时,疾病才能形成。(2)如果气候正常、身体健壮的时候,即“两实相逢”时,就不会生病。【5】本篇第一次提到了“积证”这个概念。通俗的理解,“积证”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体内的“积块“,其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因寒而生。即“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本篇还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寒从脚起”。这就告诫我们,腿脚千万不要受寒。而且,一些肠胃病和体内其他部位的“积证”,都是由此而引发。【6】本篇将“病起于阴”的致病因素概括为:忧思过度伤心;受寒过度伤肺;愤怒过度伤肝;酒后房事又汗出伤脾;用力过度伤肾。【7】本篇的结论是:对待疾病,要正确的判断出是邪气有余还是正气不足,据此,该补则补、该泻则泻。千万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才是治病的最高准则。【8】清代有一部名为《医经原旨》的医书,对《百病始生第六十六》中“病起于阴”有一段很精辟的解读,该书是这样描述的:“伤心者病在阳,伤肺者病在气,伤肝者病在血,伤脾者病在营卫,伤肾者病在真阴,凡伤脏者,皆病生于阴也”。【9】总之,本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疾病的起因,主要是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而是“寒”是致病的尤其是引发“积证”的根本原因。【10】本篇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全文大约有1220字左右。【完】20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