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746】《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之四。

2023-05-18 21:07:16

薰医草【3746】《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之四。

1】原文:“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2】黄帝继续说道:(1)所以,当一个人遇到悲哀伤心之事的时候,就会哭泣流泪。流出来的眼泪是由水所生成的。水的本质,是来自于体内积聚起来的水液。而积聚在一起的水液,则又是源自自于人体的“至阴”。所谓的“至阴”,其实指的就是肾脏中所贮藏的阴精。换句话说就是,泪水的根源就是肾脏的阴精。作为阴精转化而成的泪水,平时之所以没有轻易流出来,是因为阴精即肾脏的功能在制约着它。也就是说在平时,肾脏的阴精把泪水等水液一直固摄着、夹持着和裹挟着。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通常情况下,泪水是不会轻易流出来的。(2)因此说,水之精对应的就是肾之志;火之精对应的就是心之神。当水与火相互感应、神和志同时感受到悲伤的时候,眼泪就会从眼睛中夺眶而出。(3)所以,有俗话说:“心悲”其实就是“志悲”,肾志和心神的情志共同从双眼中表现出来。(4)但是,当肾和心同时感受到悲伤的时候,心神之气就会上传于心,而阴精却没有同步传递给肾。这样,悲哀之情就会独自留给了肾,肾的功能便会受到影响,进而固摄不住水液的外溢,因此,眼泪也就由此而生成了。2023.5.12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