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727】《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之四。
2023-05-15 09:34:36
薰医草【3727】《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之四。【1】原文:“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2】黄帝继续说道:(1)所谓的“三阴”,主要说的是太阴经。不管是手太阴肺经还是足太阴脾经,都是六经中最重要的一条经脉。太阴经脉的经气,从手太阴经的寸口处表现出来,如果是伏脉、手指触摸感觉有力但不浮的脉象,那就是病邪上传到了心脏、导致心气变虚的表现。(2)所谓的“二阴”,主要说的是少阴经。少阴经脉的经气,出现在了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其气便和膀胱经之气有了联系,这是因为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膀胱经互为表里的缘故,所以,“其气归膀胱”。又由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而大肠和脾胃又有着直接和特殊的传导关系,所以,“二阴之气”也就“外连脾胃”。(3)所谓的“一阴”,主要说的是厥阴经。厥阴经脉的经气,单独的出现在了手太阴经的寸口处,那就表明经气已绝,这个时候的脉象是气浮、手指触不到脉动,以及钩脉和滑脉脉象。【3】原文:“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4】以上所说的这六种脉象,一会阴一会阳,一会阳脏出现了阴脉脉像、一会阴脉出现了阳脉脉象,互为交错、错综复杂,但都和五脏是相通的,并表现在寸口处。按照阴阳之道的逻辑推理,先出现在寸口的脉象是主要脉象、后出现在寸口的脉象是次要脉象。2023.5.8
薰医草【3727】《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之四。
薰医草【3727】《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之四。【1】原文:“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2】黄帝继续说道:(1)所谓的“三阴”,主要说的是太阴经。不管是手太阴肺经还是足太阴脾经,都是六经中最重要的一条经脉。太阴经脉的经气,从手太阴经的寸口处表现出来,如果是伏脉、手指触摸感觉有力但不浮的脉象,那就是病邪上传到了心脏、导致心气变虚的表现。(2)所谓的“二阴”,主要说的是少阴经。少阴经脉的经气,出现在了手太阴经的寸口处,其气便和膀胱经之气有了联系,这是因为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膀胱经互为表里的缘故,所以,“其气归膀胱”。又由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而大肠和脾胃又有着直接和特殊的传导关系,所以,“二阴之气”也就“外连脾胃”。(3)所谓的“一阴”,主要说的是厥阴经。厥阴经脉的经气,单独的出现在了手太阴经的寸口处,那就表明经气已绝,这个时候的脉象是气浮、手指触不到脉动,以及钩脉和滑脉脉象。【3】原文:“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4】以上所说的这六种脉象,一会阴一会阳,一会阳脏出现了阴脉脉像、一会阴脉出现了阳脉脉象,互为交错、错综复杂,但都和五脏是相通的,并表现在寸口处。按照阴阳之道的逻辑推理,先出现在寸口的脉象是主要脉象、后出现在寸口的脉象是次要脉象。20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