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3220】《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之六。
2022-12-04 19:27:11
薰医草【3220】《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之六。【1】原文:“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2】这一段对话讲的是“厥病”的问题。黄帝问说:有患有“癃病”的人,一天小便几十次,这种情况是有余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所致。这类病人往往身体像火炭一样发烧、脖颈和胸膺像被网格化一样受到阻断。人迎脉躁动而亢盛、连呼哧带喘伴有气逆的症状,这都是邪气过分亢盛、邪气有余的表现。此时,手太阴肺经的脉象微细如发,这仍然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现在要问的是,这种病的病位在哪儿呢?又叫什么病呢?岐伯说,这种病的病位在太阴经,本质上还是因为胃里面的邪气过盛,影响到了肺所致。所以,这种病叫做“厥病”。这类病很难治愈,所以也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这就是所说的“五有余而二不足”。黄帝继续问道:什么是“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回答说:所谓的“五有余”,指的是前面说的“邪气有余的五种表现”,这五种表现是:(1)身热如炭、(2)颈膺如格、(3)人迎躁盛、(4)喘息、(5)气逆。而所谓的“二不足”,指的是“正气不足”,也就是病气在手、和病气在足太阴经所导致的两种正气不足的表现,这两种表现是:一天小便几十次、太阴经脉又细又小。现在如果一个病人既得了“五有余”的疾病、又患了“二不足”的疾病,这种情况属于一种不表又不里的矛盾状态,泄也不是、补也不是,所以说这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这种病死亡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2022/12/4
薰医草【3220】《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之六。
薰医草【3220】《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之六。【1】原文:“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2】这一段对话讲的是“厥病”的问题。黄帝问说:有患有“癃病”的人,一天小便几十次,这种情况是有余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所致。这类病人往往身体像火炭一样发烧、脖颈和胸膺像被网格化一样受到阻断。人迎脉躁动而亢盛、连呼哧带喘伴有气逆的症状,这都是邪气过分亢盛、邪气有余的表现。此时,手太阴肺经的脉象微细如发,这仍然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现在要问的是,这种病的病位在哪儿呢?又叫什么病呢?岐伯说,这种病的病位在太阴经,本质上还是因为胃里面的邪气过盛,影响到了肺所致。所以,这种病叫做“厥病”。这类病很难治愈,所以也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这就是所说的“五有余而二不足”。黄帝继续问道:什么是“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回答说:所谓的“五有余”,指的是前面说的“邪气有余的五种表现”,这五种表现是:(1)身热如炭、(2)颈膺如格、(3)人迎躁盛、(4)喘息、(5)气逆。而所谓的“二不足”,指的是“正气不足”,也就是病气在手、和病气在足太阴经所导致的两种正气不足的表现,这两种表现是:一天小便几十次、太阴经脉又细又小。现在如果一个病人既得了“五有余”的疾病、又患了“二不足”的疾病,这种情况属于一种不表又不里的矛盾状态,泄也不是、补也不是,所以说这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这种病死亡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2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