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医草【2329】《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之二十。
(2022-03-28 14:16:52)
薰医草【2329】《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之二十。这一节是岐伯关于大肠、胃、小肠病变的解释。【1】原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2】这一段是岐伯关于大肠腑病变的说明:大肠有病的话,表现为大肠剧痛。肠中有水流的肠鸣声。在冬天如果再感受到了寒邪,那立即就会引起泄泻,而且肚脐周围发生疼痛,甚至不能站立的时间太久。因为大肠和胃的症候是相通的,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取大肠腑的“下合穴”,也就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上巨虚穴”。【3】原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4】这一段是岐伯关于胃腑病变的说明:胃腑有病,表现为腹部胀满。胃脘部的心窝痛楚,向上支撑的两胁也疼。胸膈和食道阻滞不通畅,所吃食物不能下咽。这种情况下,就取足阳明胃经自己的“合穴”,也就是“足三里穴”即可。【5】原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6】这一段是岐伯关于小肠腑病变的说明:小肠腑有病,表现为小腹痛。腰脊牵引的睾丸隐隐作痛。这种窘迫会有一种里急后重想上厕所解大便的感觉。同时还会有一种耳前发热或者耳前发冷的感觉。如果仅仅是肩部有热感、并波及到手的小拇指和无名指之间也有热感、以及络脉下陷不起的时候,这些都是小肠腑疾病的症候。手太阳小肠经的疾病,应该取手太阳小肠腑的“下合穴”,也就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巨虚”这个穴位。2022/3/28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