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八)——串门课程

标签:
幼儿串门课程 |
分类: 学习情况 |
时间: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五 |
读者:许贤飞 |
|
标签:课程 |
作者:魏灿星 刘璐 |
|
标题:《巧用优势 在关系基础上开展小班“串门课程”》 |
||
摘自:《学前教育》2024年9期,第37-40页 |
||
2024年10月参加安徽省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时,参观了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他们的园长送给了我们一本《学前教育》,其中就有三教寺的课程文章,我进行了拜读。 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大栅栏分园位于前门大街西侧,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拥有老北京传统三进四合院的建筑环境。在“和而不同、巧用优势”的办园思路引领下,我们以总园的“文化育人·四季主题课程”为抓手,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实践,开启了适宜地域、具有老北京特色的“串门课程",并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孩子密切与幼儿园中人、事、物的关系,实现培养有能力、受欢迎、爱家国的幼儿这一育人目标。 1.因地制宜,开启“串门课程” 大栅栏分园是一园五址中规模最小的园,在四合院固定空间的布局下设置了3个小班。3个班级的室内空间和活动区域都很有限,除了来面活动区外,每个级只能容纳1-2个区域。结合各班特点,小一班设有娃娃家、小二班设有建筑区、小三班设有表演区,除此之外,各班再也没有其他活动空间了。 地方小,人也少。3个班各有16~17名孩子,配备位老师,加上管理、保安等,园所一共有12名教职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不多,却什么都要有,从日常保教到卫生打扫、从陪伴游戏到采实做饭,都由12名教职工合力推进,大家都默契地称呼这个共同工作的四合院为"小院儿”。 小院儿虽小,却是一个能鲜活感受老北京生活的场域。首先,布局陈设很有特色:榫卯结构的家具摆设、寓意多多的植物、充满活力的动物…3个班级门对着门,推开门就是院子,走出教室时的偶遇就像邻里间见面,碰见其他班级组织活动时,孩子们便能自然地凑上前去了解。这让我们想到,现在城市人大多住在楼房里,人与人之间交往较少,人情淡漠,而老北京传统文化中素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说法,课程的名字就叫“串门”吧! 2.提出问题,推进有准备的串门。 正因为地方不大、人不多,说“串”就能“串”起来。8月底准备开学时,老师们听说要“串门”都很动,纷纷表示“与小院儿太搭了,与自己工作的场域太贴合了。”可是到了9月初,进行教研时,老师们一下子提出了很多问题:“孩子能行吗?”小班孩子可以接受去其他班级串门吗?”……这些看似是对孩子画的问号,其实更是教师对自己、对“串门课程"画的问号。一方面,需要从管理角度进行整体分析,思考适宜的应对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教研进一步分析问题、相互激发,找到问题提出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办法,最后达成共识。 我们把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像“能行吗”“可以接受吗”等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先试试看”--在行动中去尝试和调整,同时也从管理角度思考,如何循序渐进地把“不确定行不行"转化为“确定可以”。另一类是像“刚入园串什么”“会不会要到处找孩子”等具体问题,就商讨出解决的方法。比如,在信上建立“小院儿故事群”,有别于常见的工作通知群,老师们可以把在串门时拍的孩子活动照片或视频分旁到群中,并适当辅以简单的文字记录。这样,每一位老师都能看到在小院儿不同地方串门的孩子的身影,了解他们的活动状态,也能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后续活动。 关于“串什么”的问题,我们商讨后决定从生活环节开始:先进行串门吃饭。这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孩子的角度,吃饭是每天必须要进行的,频次高。而且教师在了解孩子对串门的经验时,很多孩子都说“串门就是去别人家吃饭”,说明家庭生活中孩子对这件事比较熟悉。二是从管理的角度,希望给老师松绑,解决吃饭前后三个班都只能有一位老师陪孩子的问题(另一位老师要消毒)。如果每天有一个班不用开餐,就可以有一个班级省掉"清一消一清”的工作,老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 3.提前准备,遭遇吃饭“滑铁卢” 为了更好地开展串门吃饭活动,老师们提前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如,与孩子们聊有关串门的话题,了解孩子们对围门的已有经验:聚焦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有关“吃饭”的串门经验,支持进行角色游戏、情境再现,希望孩子们能迁移自己串门吃饭的前期经验,运用到小院儿串门吃饭的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在串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建议教师利用串门吃饭的机会多关注其他班的小朋友,引导孩子们相互认识,借此拉近小院儿里人与人的关系,为后续其他场域的串门做准备。 然而,教师尽力做的充分准备遭遇了初入园小朋友的“吃饭”“喂饭”的挑战。走进被串门的班级,会看到老师们都在专注地喂饭,喂饭对象一定是自己班的孩子。而孩子们呢,能吃好自己的饭就是很好的表现了,根本没有机会去认识其他的小朋友。 4.借助“心理图式三步曲”,助力教师增进与小院儿中人、事、物的关系 通过串门吃饭让老师、孩子们相互认识,这件事为什么行不通呢?我们进行了教研和反思,并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找到了答案:关注他人、产生社会需求的前提是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教师需要在串门时把握好自己的串门节奏,认识、了解了自己班级的孩子,才能有时间、有精力看到更多的人、事、物:而孩子初来幼儿园,也一定需要先建立好自己对新环境的安全感,才能更多地关注到其他人。 我们认识到,关系是将人与人、事、物进行联结、建立情感的基础,小院儿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才能让“串门课程”更好地进行下去。于是,我们将关系作为“串门课程”里最重要的因素,把每个人对小院儿中人、事、物的了解比作一张“从自己出发的地图”,尝试在“心理图式三步曲”的支架下,助力教师和孩子拓展自己的“小院儿地图”,在关系的流动中感受富有人情味儿的,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幼儿园生活。 从个体出发的“心理图式三步曲”是借助马斯洛理论、结合幼儿园特点生成的,体现了教师和孩子对小院儿中人、事、物的了解的三个步骤,即,从关注自己(适应)走向关注身边(自己班级的人、事、物),再到关注幼儿园(自己班级之外的人、事、物),最终达成建立关系、守护关系、留存记忆、珍视情感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体会自己与小院儿里人、事、物的关系,进一步支持孩子们串门,老师们开始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用叙事的文体记录自己体验“串门课程”的感受和收获,于是“心理图式三步曲”成为了撰写教育故事的模式之一。在“串门课程”实施的第一学期,老师们都是以“三步曲”为基本路径,思考和呈现自己的教育叙事故事:先关注自己,写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对电门的认识;再逐渐看到身边的关系,推进身边的关系:最后关注到幼儿园里的关系,分享自己真情实感的收获和孩子的获得。不过,“三步曲”主要提供思考的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结合个体体验进行调整,也体现了我园和合文化倡导的“各美其美”。它帮助教师提升了对“串门课程”的认识,让教师间更加自然地互帮互助,关系更加密切,并彼此影响着,更加注重倾听、尊重和关注孩子。 5.设立教师串门日,帮助师幼建立密切关系 在教师根据各自的节奏探究自己的“小院儿地图”时,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教师在串门时“只能关注到本班幼儿、无暇顾及其他班级幼儿”的情况,发现原因在于教师与本班幼儿待在一起时,会不自觉地提示自己是某个班级教师的身份,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某一部分孩子建立起紧密联系,因此无法关注到其他。毕竟,传统的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各自组织活动,不太需要关注到本班孩子之外的人、事、物。我们意识到要想打破原有界限,拓展串门的可能性,需要给教师提供一个沉漫式认识其他班级孩子的机会。 于是,进入10月后,我们每周设立2~4天“教师串门日”,确保每周每位教师都能轮换到其他班级串门。在这一天,每班有一名教师从早到晚都去另一个班级进行串门,跟着该班的一位教师,和该班孩子一起工作和生活。在串门之后,会进行集体研讨交流,从“串”和“被串”两个角度分别回顾串门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为下一次串门做准备。在交流中,有的老师会兴奋地分享从其他班级学到的好方法,或者直接把其他班级的做法迁移到自己的班级。 后来,教师还进行了跨园址串门,并走出幼儿园去周边街道、社区串门。跨园址串门也让孩子能体会到“客人来了”,看到不同风格的老师,感觉很新鲜。老师们通过去周边串门,互相带着走进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进一步增进了关系,并在社区的文化熏陶下学到了很多知识,运用在班级的课程建设中。比如,田老师在杨梅竹斜街串门时,认识到某种制香方法有驱蚊功效,回到小院儿便带着孩子们探究驱蚊水的制作,并与孩子们一起计划,要在跨园址串门时将成品送给哥哥姐姐当作礼物。 6.开展“有意互动”活动,助力不同班级幼儿建立关系。 愿意跟着本班教师去串门的少数孩子能认识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孩子,那么大部分的孩子怎么认识其他人呢?于是,我们开启了“有意互动”活动。“有意”体现在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围绕“让不同班级的孩子间相互认识”的目的设计活动,还体现在有了前期串门的基础,教师设计活动时,会考虑到本班的条件和全小院儿孩子的现状。 初步尝试期。在开始阶段,各个班级选择适宜三个班所有孩子同时参与的内容,分别设计单个小活动,错开时间向其他班级发出活动邀请,孩子们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在互动中相互认识、了解。在大家都喜爱的活动中,孩子们自然地相互认识,增进了关系。 深化拓展期。初期的串门吃饭活动已经在无意间打破了小院儿中的人员界限和空间界限,我们开始思考和实践如何通过串门更好地打破界限、串联一日生活,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发展。在前期的“有意互动”活动中,有很多邀请其他班级参与本班区域活动的活动,这激发了我们通过串门实现“问题变资源”的想法,即把三个班级各自有限的活动空间转化成小院儿中钢个孩子都可以探索的空间,全园共享所有的空间。 于是,我们在区域活动时间推进了常态化的串门活动。一开始,打破班级空间界限,将原本属于三个班级各自的区域转化为全园共有的区域。随着活动的推进,有些区域出现了室内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我们便打破室内外空间界限,将一些区域移至户外,再结合小院儿环境,发展了青石板粉笔画、拼摆等活动。 接着,我们又将每周二、三、四的区域活动时间固定为串门区域活动,孩子可以在来园律动后自由串门,进到不同区域。在活动之后,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回顾,或拉着朋友来到自己活动的区域串门,分享自己在活动时的小故事。 7.生发“随机互动”,促进“串门课程”生活化、自然化 随着“有意互动”活动的推进,三个班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熟悉起来。有了良好的关系作为基础,孩子们不仅在看到喜欢的活动时会主动参与进去,也自然地认识和了解了小院儿里的每一位“邻居”,包括保安、后勤等。遇到问题,他们会迁移串门经验,不自觉地想到院子里的“邻居”,有时不需要教师提示,也能自己串门解决一些问题。……这些现象让我们逐渐感受到,串门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感受到他们与小院儿里的人、事、物的关系越来越近,而这也为他们在其他活动中的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助力。 老师们越来越欣喜于孩子们的变化,总是会在闲暇时不自觉地分享每个小朋友的变化。“小院儿故事群”里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老师们从一开始零星地发照片,到后来经常抢着发照片,并且会经常围绕某一张照片对某一个孩子的表现进行交流。除了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外,现在自动运转的“小院儿故事群”也有了一些新内容。去年冬天,老师们曾一起写下一副对联:和心同乐欢常在,合力聚情爱满园。幼儿园的“串门课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情满四合院”,感受到了珍孩子们成长的力量,更看到了园所的和合文化在四合院里的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