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晴:模仿经典与艺术创新——评西法大剧社的《暗恋》和《哈姆雷特》

分类: 戏剧社团研究 |
西法大剧社于2021年11月17日在本校长安校区小剧场公演了改编版的赖声川《暗恋》(李俏函导演)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许汝艳导演)。作为一个校园戏剧团体,西法大剧社从导演、编剧到演员都是本校在校学生。两剧都以青年学生的视角创作演出,展现了校园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模仿经典的效果
西法大剧社的这次公演,从服装、道具到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台词,都是对1992年由林青霞和金士杰二人主演的《暗恋·桃花源》的模仿。云之凡的米白色旗袍,两根垂胸麻花辫,江滨柳的白衬衫,背带裤和西装外套,开场时云之凡坐的那一架秋千,甚至连1992年那一版话剧演出时演员的神情、调度等,西法大剧社都极大程度上进行了复刻。
这样模仿的效果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同的演员对剧中同一角色的体会、理解和诠释是不同的。因此《暗恋·桃花源》是多年来被翻演过很多遍的经典剧目,每一版主演都会在理解经典的同时演绎出自己独特的味道。然而西法大剧社单纯复刻出来的剧还是带着1992年演员的气味,使得剧社新生演员们的演技受到局限,难以创造出独属西法大剧社的特色。另一方面,复刻经典剧目可以给看过其他版本《暗恋》的观众以回忆和对比,给没有看过这一剧目的观众一个尽可能还原经典的方式去感受话剧的魅力。新生由于准备时间、场地、道具有限,不能像校外职业剧团一样有很多创新的条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进行复刻,让大家重温经典,让经典俞演俞新,已经是校园戏剧螺旋式向前发展的良好进展,这大概也是校园戏剧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和魅力之一。
剧本内容与最终的舞台呈现是有一定差距的,而舞台又是直接面对现场观众进行的可以双方交流,及时得到观众反馈的一种一次性的呈现形式,所以新生演员们即使经历了深入的剧本解读和无数次的排演、调度,也不能完全预测在现场演出时会遇到的情况。例如,学校的设备问题,《暗恋》这一场戏比较生活化,更多的是江滨柳心中的情感的变化,身处战争年代、与恋人分离多年的心理感受,它所体现的澎湃的情感并非是通过大吼的方式来宣泄,反而是内敛且无奈的。所以江滨柳和云之凡并没有太多需要提高音量来表现情绪的对白,它更需要演员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互动。
二、变悲剧为悲喜剧
西法大剧社这次公演选择的这一经典剧目是一部悲剧。《暗恋·桃花源》富有悲剧色彩,而悲剧本身是严肃、沉重、悲壮的,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一种“悲感”,但由于此次面向的观众主要是学校的大一新生,没有对战争和老年又见到思念数年的恋人的切身体会,且以迎新为目的,于是在导演编排上创造性地增加了更多的喜剧元素。如剧中导演一角出场时的情绪十分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一句“黄浦江?我看你们看的是淡水河!”演员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几乎破音的语调引得台下观众不禁发笑。诸如此类喜剧元素的加入,符合大学生的审美,使大家不必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
在服装和化妆丰富了该戏的视觉效果的同时,西法大剧社演员们使用方言演出也让观众品味到一种由于不和谐而产生的喜剧美感。例如剧中护士的角色设定是台湾人,所以在演员台词的设计上强化了台湾话,尤其是各种语气词的使用,显得年轻的护士更加活泼可爱。“真的!我第一次认识会登寻人启事的人耶!”“我们两个礼拜以前分手了。这两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长什么样子啊。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耶。”除了夸张可爱的语调,本来带有的喜剧效果外,与恋爱有关的情节还能够很好地引起台下学生观众们的共鸣。而她与老年失意、怀念着云之凡的江滨柳的对话之间,那两种气氛碰撞出了意外的喜剧效果,很好的活跃着现场的气氛,同样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西法大剧社此次演出的《哈姆雷特》选取了原剧本中第一幕第二场后的情节,省去了第一场的路人对话,三位主人公直接登台,意在直接切入主题。开场灯光较暗,哈姆雷特独自坐在舞台一侧,叔父克劳狄斯和母亲乔特鲁德在舞台中间,由新国王开口,进入演出。编排中十分新颖吸睛的一点是对角色扮演的性别进行了反串的处理,由女生来扮演刚强、富于心计的男性角色,由男生来扮演柔弱、优雅的女性角色。例如国王牵起王后的手,亲昵地说“为了表示庆祝,今天丹麦王每一次举杯,都要响一次高入云霄的礼炮,让上天应和着地上的雷鸣,发出回响。我们去庆祝吧,爱妃。”的时候,新国王洪亮有力的声音和王妃略带娇羞的姿态引起了观众的笑声,性别反串的设计给这一场有些严肃的剧情增加了欢快的元素。
另外舞台在表现“哈姆雷特总是能在夜间看见父亲的鬼魂,他呼唤着自己被弟弟毒害,并恳求哈姆雷特替他复仇,去杀死他的继父”的剧情时,为了让观众更明确地感受到“看到鬼魂”这一抽象且有些阴森的概念时,演员一身黑衣从后台悄无声息地走入观众席中,让观众们瞬间有了“背后一凉”的真实感受,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