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情感时尚文化 |
分类: 说走就走的旅行 |
广州东山口新河浦一带,因岁月留痕而独具沧桑之美,那里有400多座小洋楼,是20世纪二十年代初海外华侨、归侨第一次回国投资的美丽遗留。
当年华侨投资者们辟马路,盖楼房,办商店……短短几十年,把昔日的荒野变成了一片热闹地区:“驱车出东门,循百子路而进,遥望楼台层起,与岗陵上下,红墙碧瓦,万户千门,已可窥东山壮丽之概……”
今天的东山保留下来的,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老建筑,就是当时吸取欧美各种别墅形式,结合地方建筑特点而建的一种新型民居建筑群。
这里,不仅是广州近代华侨、军政、官宦人家的聚集地,更重要的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三大曾在这里召开。
说起东山,我们来看看东山的历史,曾经是广东省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是广州市著名的“东山小洋楼”称号,昔有“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说。
东山区于2005年9月28号中午12点正式摘牌,一早,大批市民来到位于署前路8号的东山区驻地门前合影留念,其实老东山文化与情怀已经成为广州的城市印记,对于东山区被合并感到遗憾和不情愿。
1907年广九铁路开建,先于东山庙北筑十余住宅供外籍建筑工程师使用,还应住客需要,开辟高尔夫球场于附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华侨回国探亲,手头有些资金,在这里掀起了东山侨房开发的第二波高潮。那时广州建立市政公所,拆城墙、修马路,房地产业特别兴盛。
难怪东山少爷这样目中无人,因为他们有钱。
东山又以环境优美,地价便宜再次吸引了华侨们的目光。于是,一栋栋中西合璧的楼房也在附近拔地而起。其中美国华侨梅氏在烟墩路建的彩园,占地2897平方米,内有三座楼房,前后有花园,据说是当时东山最大的花园式洋房。
原来,东山区的东山少爷不是随便喊出来的,这里面有原因的。
广州东山住着多是达官贵人,称为东山少爷。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 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
有人说实际上东山少爷是纨绔子弟,相当于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虽然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风华一代,但他们之中有很多是无才无德者,整天游手好闲,泡茶楼、挑逗女子等。
较早就有美英教会在此设立教堂、学校,还有基督教培道女校(现广州七中)、医院等,洋人神父、牧师、修女、教师、医生几乎都是在这边居住,均是为小洋楼为主,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回国后的华侨在建起洋楼,同时也引来了不少本地商人来此投资地产,不少达官贵人也来此发展置业。
东山的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是这里建筑住宅具有代表性的宅邸。
中共三大纪念馆,馆中陈列的相关文献和实物,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