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树筱青
树筱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95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权势一文的用词修改

(2025-05-12 13:50:42)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政治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与权势有关,主要是对过去文章的用词做一些修改。

我记得,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讨论过权势。但是,总感觉,有些地方用词不是很准确,有些词不达意的感觉,这里稍作修改,也希望这次修改能够避免对大家的误导,树立正确的认知。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对权势的三要素总结成为:人员、物资和谋略,这不准确。前几天,我回忆起过去曾用过三个词,似乎更能表达权势的要点,既:“枪杆子”、“钱袋子”、“笔管子”。也就是:军事指挥权、财政支配权、和舆论主导权。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要想掌握权势,就必须掌握军事、财政和舆论的主导权。

治国,大概有两方面的内容:

1. 对社会的治理。

2. 对政权的巩固。

要想治理社会,就必须用“法”;要想巩固政权,就必须用“术”。法,既法律;术,既权谋。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法一术谓治国之道。除了法和术,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势”。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而韩非是法家之大成者,集势、术、法于一身。

韩非的治国理念是——法治。他反对人治和德治。因为人是善变的也是靠不住的,而人的本性是恶的,用德治是约束不住那些为非作歹的人的。非但如此,韩非还对法律提出了如下三点倡议:

1. 法律必须明文规定,不能嘴里说说。

2. 法律必须公开宣布,不能藏着掖着。

3. 法律必须政府规定,不能老百姓自己乱定。

法律除了公开、公正还必须公平。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韩非是最反对的。他提出:“赏善不遗匹夫,刑过不避大臣”。

这里讲的是“法”。用来治理社会,必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术,既权谋,用来对付权臣。

有人会问:权臣都是国君的手下,为国君做事的人,为什么要对付他们。没错有些大臣不用“对付”,但也需要提防。而有些权臣,往往有不臣之心,就必须运用权谋来控制。

我曾经多次引用过一位教授讲的话:在春秋时期,病死的国君只占总人数的一半。请问:另外一半是怎么死的?答案是:他杀,非正常死亡。在过去的乱世,当一个国家的国君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被人谋杀的概率是50%。请问,不会一点权谋,也既“术”能混得下去吗?能混得好吗?

所谓:“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律必须公开,但是计谋要悄悄地运用,偷偷地进行,不知不觉中产生作用。

然而不管是用法还是用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手里有权势,简称“势”。

势,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形势和权势。

形势如水势,做事一定要顺势而为,才能做到:“刑罚省而令行,用力寡而功立”。逆势而为则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不进反退。

而权势,则是国君的倚仗。韩非说:龙如果失去了云和水,和泥鳅也没什么区别;凤凰如果失去了羽翼,与山鸡也没什么不同。尧、舜虽然是贤君,失去了权势,连他的邻居都驱不动;夏桀没有才能和德行却能扰乱天下,就是因为权势在他手里。所谓的权势就是“枪杆子”、“钱袋子”、“笔杆子”。

运用权势,一定要把“赏”和“罚”的权柄牢牢抓在手里。赏、罚二柄加上势、术、法三刀,加在一起成为“两面三刀”或者“二柄三刀”。“二柄三刀”就是韩非对权势的总结。

同时,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要想获得越大的权力,就必须尽越大的义务。

在原始社会,所有的人对着一湖活鱼无从下手,有一个聪明人发明了渔网,并且捞到了鱼,还把鱼分给周围的其它人。这样的事情做多了,他自然就会成为众望所归的那一个。哪怕这个人没有正式的任命,但是他在这群无鱼可吃的人心里,还是实质性的领袖。

                                    王小明

                                    2025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