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几个重要人物相关的事件

(2024-10-29 10:30:01)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历史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与几个重要的人物相关。

我记得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财富》。文章里面提到几个人物,由于当时的主题是在讨论“财富”,所以与之相关的事件基本一笔带过。思前想后,在此稍作补充。

在《关于财富》里面,提及的人物有:桑弘羊、李斯、范蠡和吕不韦。这里的人物顺序并不是他们的历史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当时的叙事需要的一个排序。

第一个人物是,桑弘羊。

桑弘羊这个人,是商人世家出生,由于精于心算,13岁被汉武帝特拔为“侍中”,后来当上了“御史大夫”。古时候的“三公九卿”里面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一,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副总理。

汉代之初,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经济极其困难。据说皇帝出门要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马都找不到,宰相和将军们出门都是坐牛车。对待匈奴的入侵,一般都是采取和亲的政策,能忍让尽量忍让。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了恢复,于是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发动反击。虽然,经济得到恢复,但是常年打仗,还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现代的话讲:“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当时没有大炮,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征匈奴,给当时的国力还是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桑弘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将盐和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用这两个“国营企业”为国家创造利润。这个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并且汉朝最终打败了匈奴。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发展经济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经营国有企业。因为公有制企业,无法激发人的劳动积极性。但是,站在桑弘羊的角度,国家急着用钱,不这么做又该怎么做?

这一举措的施行,最终仗是打赢了,但是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据说:国家经营盐、铁生意之后,老百姓买到的盐里面有一股苦味,买来的镰刀连草都割不断。

盐有苦味,镰刀不够锋利,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有问题。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不管是产品还是收入都与个人无关,所以没有人会去关心产品质量问题。就像我们过去,没有改革之前,什么都是公有的,所以没有人关心生产,但是人人都要抢着消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物质。改革开放以后,恢复私有制,引进市场经济,我们的经济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之后,很多富有的商人没有生意好做。由于当时国策是重农抑商,所以,大量的富人开始大片大片的买地,而穷人最终落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社会上出现了200多万的流民。这些流民被富人组织起来,就形成了地方豪强,连当时的县府都压制不下去。因为县衙能调动的人力顶多也只与这些豪强相当,最后汉武帝派出当时手段最强硬的酷吏下去镇压。才算把这场风波控制住。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到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还有儒士要与桑弘羊辩论。

但我个人的观点:当时对于桑弘羊来说,最紧要的是,迅速找钱给汉武帝,支持他去征讨匈奴,其他的所有一切都得给征讨匈奴这一最大国策让道。我觉得,当时的桑弘羊没有做错事情,而且结果匈奴也被打败了。

社会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阵痛”,怎么解决这些负面影响,那是后面的问题。但是,我们从这里也看出了国有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弊端。

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制度。一方面私有制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激发国有企业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承担一些民营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承担的工作。比如: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回报慢而低的行业。

第二个人物,是李斯。

李斯,是韩非的同学。他们两个的老师是儒家学者——荀子。但是他们两个最终都转向了法家。这和荀子的“性恶论”有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有羞恶之心、知耻之心、恻隐之心;天生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爱护妻儿,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困了要睡觉,如果这些都不给他,他就会选择干为非作歹的事情。这叫“性恶善伪”。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而善是人为的教育出来的。

由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他的两个学生都转向法家,选择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李斯年轻的时候很有才华。他先是去投奔吕不韦,当的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很快就发现了李斯的才华,于是带着他这个门客,去见秦始皇。第一次见面,李斯就提出,秦国必须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他的观点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于是很快地就被秦始皇任命为“郎官”,他也就顺利地从相府转到了政府工作。第二次,见到秦始皇,李斯提出,对付六国,一方面要不断地用军事手段去进攻他们,另一方面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重金去离间诸侯之间的关系,这样灭六国就会像打扫厨房一样容易。秦始皇升他为“客卿”。

有一个叫郑国的人,借着为秦国修水渠的机会到秦国从事间谍活动,被发现之后,很多人提出要驱逐外国来秦国谋职的人。李斯及时提出反对意见,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里面提到:有很多为秦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官员都不是秦国人,比如: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等人都不是秦国人,但是都为秦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更何况,来自六国的一些很有才华的人投奔秦国,如果秦国不收,他们只能转投六国,这样等于在削减自己,增强敌国的力量。秦王及时接受了李斯的意见。并且升李斯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李斯当了秦始皇的丞相。

第三个人物,是范蠡。

范蠡和文仲是越王勾践身边的谋臣。在吴国和越国交战的时候,越王勾践杀死了吴王阖闾。他的儿子夫差,又打败了越国,在危机关头,范蠡和文仲建议越王,收买吴王身边的人,通过他们去求夫差,不要杀勾践。这个计策奏效了,夫差没有杀勾践。从此勾践作为夫差身边的一个马车夫。每天为夫差喂马,夫差出门,就为他牵马驾车。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并且准确的预判夫差康复的时间。夫差很放心地让勾践回到越国,并且让他继续管理越国。

在范蠡和文仲的辅佐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振兴越国国力,并且在夫差带兵出征的时候,趁虚而入,夺取吴国。

范蠡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能同享福,劝文仲急流勇退,文仲不听,最后范蠡逃离越国,而文仲被勾践赐死。

范蠡到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用海水煮盐,很快地就变得非常富有。齐王听说范蠡的才能请他为齐国当官,但范蠡觉得当官当久了不安全,又迁居陶邑,改名陶朱公,再一次变成巨富。最终得以善终。

最后一位,是吕不韦。

吕不韦是一个智商超高的人。他做了两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吕不韦认识异人(秦庄襄王)的时候,异人是个落魄公子。吕不韦和他的父亲说:“耕田种地,获利十倍;珠玉之盈,获利百倍;立国之主,获利无数”。

他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分给了了异人,让他结交天下英才,另一半,由于做活动经费,为异人谋取王位。

异人答应他:“事成之后,共享天下”。

异人的父亲(秦孝文王)安国君,有一个最宠爱的嫔妃,叫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不会生孩子。吕不韦,通过说服华阳夫人的哥哥和妹妹,让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并且立异人为太子,这样即使安国君死了,华阳夫人和她的哥哥、妹妹还是能够安享富贵。华阳夫人兄妹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华阳夫人要求安国君刻玉符为证,立异人为太子。

为了让异人顺利逃离赵国,吕不韦花了六百金买通看守异人的人。并且让异人第一天去见华阳夫人的时候穿楚国的衣服,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后来华阳夫人给异人改名叫“子楚”。并且当上了秦国的王也就是秦庄襄王。

吕不韦在一次家宴的时候请异人吃饭,席间就他们两个人,吕不韦让赵姬出来跳舞助兴。这个赵姬是个所有男人看一眼就无法忘怀的女人。异人当场就向吕不韦要人,吕不韦“很生气”,但是还是把赵姬送给了异人。

据《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当时赵姬实际上已经怀了吕不韦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但是,《秦始皇本纪》里的记载是:秦始皇是异人的孩子,因为,宫里的太监有记录,秦始皇是“足月而生”。是不是足月而生,异人是不会去算日子的。记录的太监,记得准不准确也是问题,这个太监可不可靠也是问题。

反正,秦始皇的父亲是谁?这成了历史迷案。

如果秦始皇的父亲是吕不韦,我们不得不说:吕不韦智商是个智商超高的人。

 准确地说:这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智商超高的人。                             

    王小明

                                        202410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