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佛教有关的话题——因果轮回与四大皆空

(2024-01-14 11:21:12)
标签:

佛学

文化

分类: 杂谈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还是与佛教有关,题目是——因果轮回与四大皆空。

佛教的经书很多,大类的可以分为:三藏十二部,五千多卷书籍。大体来说就是分为:三总类,十二大类的不同书籍。是世界上经文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主要就是一本《圣经》,分为:《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虽然后世也有很多教徒,撰写与教会有关的书籍,但是,它都只算是“书”而不是“经”。

伊斯兰教,大概就五部经书:《古兰经》《圣训》《真景花园》《讨拉特》《引支勒》。

道教,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所以最大的两本经书是《道德经》和《南华真经》。所谓的《南华真经》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庄子》。

很显然,佛教的经文最多,他的理论也最为丰富。但是不管佛教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两条:因果轮回和四大皆空。

多年以前,曾经经在图书馆翻过一本读物,书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书里面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作者旗帜分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佛教的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就是——因果轮回。这是一个高度的总结。一下子使我从大量的书籍和纷繁的理论中“跳跃”了出来。

多年以后,我个人认为,应该给这一句话,做一个补充:佛教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因果轮回和四大皆空。

万变不离其宗!

佛教有句话叫:“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什么意思?

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但是因果轮回是真实不虚的。

一个实有,一个虚空。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既然是相互矛盾的理论为什么会同时成为了佛教的理论核心?

我先说: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分为:因果和轮回,两个部分。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相同的结果必定有相同的起因,但是相同的起因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果。这是“缘”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相同的起因遇到不同的条件,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一颗种子,是因;一棵大树是果。而土壤、水分、阳光、肥料、时间、环境是缘,所以同样的种子会种出,不同大小、高矮和形状的大树。

而轮回,是指不同的时间。比如:前世、今生、来世。有些因缘会在今生结果,有些因缘会在来世结果。所以,因果加轮回,称为:因果轮回。这个是个理论的基础,也是佛教理论的最大的基础。所有的戒律基本上都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准则。

比如:戒邪淫是为了,避免堕胎等杀生行为,杀生行为果报惨烈。尤其杀人。因为人是自然界最高等也是最有价值的生命。

又比如:戒荤腥,同样是为了避免杀生,而带来轮回的果报。

关于戒荤腥,个人稍微有些许不同的看法。由于2500年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动物是有生命的,而不认为植物也有生命。所以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概念,这一理论的衍生,自然会最终得到节食荤腥的结果。因为众生平等,所以你不能杀死其它的生命。按道理,这一理论的逻辑没有错。但是理论的基础略有缺失。因为,当时的人类不知道,植物其实也有生命。众生平等,应该连植物也算进去。如果杀植物也算杀生,对不起,戒荤食是无用功。

有佛教人士常常会说:“肉都是动物的尸体,有什么好吃?”如果这个说法没有错,那么我要问的是:“菜都是植物的尸体,又有什么好吃?”。

其实植物也有知觉,只是它不会动,不会叫,你感觉不到它的痛苦而已。

有证据吗?

有!

比如——含羞草。它就很明显可以告诉你它有感觉。它的叶子原本是舒展的,但是你用手去碰它,它马上就会卷起叶子。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树叶上连接了一个仪表,然后点燃打火机,当火离树叶原来越近的时候,仪表上的显示线跳动的速度越快。可见,它有感觉,只是无法表达。

一个无法表达的生命,你把它用刀剁,用火煮,完了之后你说你戒荤食,没有杀生,你是什么意思?

普通人,把不杀人当成不杀生;佛教徒把不杀动物叫作不杀生,我认为:真正的不杀生应该包含不杀植物。关键是,如果连植物都不杀,我们吃什么呢?从这个角度看戒荤食,没有意义。

有人问我:“假如你是一只鸡,你甘愿被人吃掉吗?”我想问问某些人:“假如你是一颗大白菜,你愿意被我吃掉吗?”

不管我们杀什么都不对,那就干脆放开吃好了。

孔子曾经曰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孔子出来不曰:“己所不欲,勿施于鸡”。

所以通过戒荤食来避免杀生,是断断做不到的,我们只能不杀人。杀人是最大的恶行,果报惨烈,绝对不能做。这是我对因果轮回的个人认识。他是铁一般的“实有”。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善有善报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恶有恶报的世界,是公平的世界。善没有善报的世界是可以忍受的世界,但是恶没有恶报的世界,是非常可怕的世界。所以,我们要遵行“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原则,必要的时候勇敢的和恶行做斗争。

这是关于因果轮回的部分。

关于“四大皆空”它是,佛教所有“空”的理论的基础。

比如龙树菩萨提出的“空心中观学说”就是一种“空”的哲学理论。后世的天台宗智顗大师,提出了“一心三观”和“一念三千”的理论对其加以论述。

什么是“一心三观”?

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前有因,缘前有缘;纵向无始无终,横向无边无际,所以它本质是空,这叫“观空”。但是所有的事物虽然本质是空,它都有一个外在假像,我们要以它的外在假像称呼他,所以这叫“观假”,不管是“空”还是“假”,他是集中于一身的所以他叫“观中”。这很好的解释了“空性中观学说”的哲理。

关于“一念三千”,他有两种解释:

1. 三千大千世界,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2. 你的一念之差,会造成三千种不同的结果。

举例:

我的弟弟,有一个女同事,刚考完驾照的头一天,他爸爸给他买了一辆小轿车,她很开心的就拉着我弟弟开车出去兜风去了,结果第一天上路,就撞死了一个老人家。她非常地伤心,不停地哭泣。如果她不急着上路,找个没人的地方,先练几天,完全有可能必过这场车祸。

这是关于“空”的理论。

所有的空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四大皆空”。我个人对四大皆空,持不赞成立场。

“四大皆空”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皆空。古代印度人对世界认识水平有限,在有限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陋”的哲学观点。

地,包罗万有,怎么会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呢?如果地算,那么天为什么不算?

水,可以算是组成世界的一大元素,这点我赞成。

火,只是一种现象,一种物质在燃烧状态下的现象,而不是什么元素。

同样,风,也不是元素,是现象,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现象,而不是什么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如此看来,四大皆空的理论靠不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不牢靠,其它的何从谈起呀?

所以,世界的本质不是空的,而是实有的。

有人提出理论:物质是有份子组成;份子实有原子组成;原子是有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中子、电子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的存在只是一闪而过的存在。所以世界的本质是空的。

在这里我要大声的反对:夸克的存在是一闪而过的存在,但是一闪而过的存在,也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这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不是真实与虚空的问题。

比如:我昨天晚上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晚饭,今天已经消化了,马桶一冲,无影无踪。好像是空了。但是,我昨天晚上吃饭难道是假的吗?我真实的吃了,吸收了它的营养,品尝了它的美味,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它的存在时间过去了。

又比如:总有一天,宇宙灭亡,一切归为虚空,但是我们人类,和人类文明曾经真实存在过,虽然,我们以后也灭亡了,但是我们今天真实的存在。这同样是存在时间的问题。

在《金刚经》上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句式:“第一波罗蜜,既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庄严佛土既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如果这样的理论成立,我也可以说“鸡鸭既非鸡鸭,是名鸡鸭”。“邪淫既非邪淫是名邪淫”。“美色既非美色,是名美色”。一切的本质如果都是空的,那出家人还要受什么戒律呢?受戒纯粹成了多余的举动。

所以,因果轮回,雷打不动。四大皆空,有待改进。

佛学,是宗教学和哲学的一门旁支,它是建立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世界认识水平基础上的理论。他不能保证永远正确。他应该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很难,但不是没有发生过。比如,原始佛教,没有大乘佛教,也没有“空性中观学说”,是龙树菩萨,开肇大乘佛教之先河,把佛教向前推了一大步,虽然这一步,也不是绝对真理,但是,他告诉现代佛教的是,理论的修正和升级是可能的。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

                            王小明

                            2024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