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有关的话题—关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2024-01-17 14:37:07)
标签:
佛学文化 |
分类: 杂谈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种思想流派。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所谓的哲学,就是:研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的一门学科。
不同的人,对宇宙、世界、人生以及善恶是非,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理论就会形成不同的流派。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哲学领域的两大思想流派。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书里的一个观点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忘记。作者认为:犹太、埃及、印度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哲学,主要在研究人与“天”的关系。古希腊和欧洲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哲学主要是在研究人与物的关系。而中国的哲学,主要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
关于这点意见,本人稍有异议。个人认为:中国的哲学,不只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也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人与天的关系。中国的哲学,从周朝以前的易经,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什么都谈。像大家熟悉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既有自己的宗教主张,也有政治主张、也有经济主张和军事主张,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所涉及的面很广,研究的课题很丰富,而不是只研究人。比如:荀子的《天问》研究的就是人与“天”的关系;墨子的《天志》、《明鬼》、《非命》,研究的就是与宗教有关的课题;韩非子主要研究法治对国家的作用;孙子则主要研究兵法在军事中的运用。
墨子,曾经根据研究得出,井具有放大音量的作用。同时,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光是沿直线前进的。墨子也研究数学。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
而外国,研究人与天的关系的,最后大多成为宗教,或者宗教的理论依据。最后成为“唯心主义”。研究人与物的国家,他们的理论最后大多走向自然科学,最后成为“唯物主义”。
那么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又是唯物主义?
所谓的唯心主义是指:以“心”(人的主观意识)为主体的世界观。
所谓的唯物主义是指:以物质为主体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以人的“心”为第一属性。只要“心”在,世界就在。如果“心”灭了,世界也跟着覆灭。世界是因为先有了“心”才了物质。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心里很想要一张桌子,在他的“心”的作用下,他开始动手制作桌子,最后这个世界上才确实多了一张桌子,所以是——先有了“心”才有了世界。
说法准确吗?
可以讨论。
如果先有了“心”才有了世界,那么,我们可以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从哪里来的?
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和人的“心”之前,太阳和月亮就在天空高高的挂起。准确地说,在还没有恐龙之前,太阳和月亮就在天上高高地挂起。他和谁的“心”都没有关系。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怎么用唯心主义回答:“太阳和月亮的由来?”我想他们应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的主体是物质,本质也是物质。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物质的,或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一种存在。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都是物质,你能说出来的都是物质。而人的意识、思想,这些表面上是纯精神属性的东西,实际上是以人的大脑,这个全世界最复杂的物质为基础的产生物。
大胆地说句不太靠谱的话,就算这个世界上存在“神”,神本身也是物质的,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
我曾经看过一些,研究人的“神识”或者称为“灵魂”的研究的文章。研究者得到的结论是人的“神识”或者“灵魂”的重量大约在26克之内,而且与体重胖瘦无关。
研究的方法大概有两种:
1.
2.
像以上介绍的两种研究灵魂的方法,明显属于唯物主义的做法,不管他得到的结论是对是错。而唯心主义则没有客观研究,只是主观推测。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佛教,应该属于唯心主义。
我们举几个例子:
1.
2.
慧能的格局比神秀要大,觉悟也比神秀要高,所以,他最后继承了衣钵。
以上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佛教的思想在哲学流派里面算是唯心主义。
为什么他不是唯物主义呢?
因为他们都是忽略客观世界而讲主观意识。
不管你的“心”动没动,风和幡实际上都是在动的,这就是客观世界。菩提树和明镜台也是客观存在的。忽略客观世界的存在,强调主观意识,这很明显就是唯心主义的特点。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争论不休。
可以争论吗?
当然可以。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思想,可以拿出来讨论,甚至是辩论。这没有关系。
佛教,从印度诞生,至今大约2500年。个人认为:他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佛陀开始到龙树时代的原始佛教。
2. 龙树之后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3. 传入中国之后的中国佛教。
从他的历史脉络来看,佛教的理论和思想在逐步变迁过程中。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之分。龙树之后才有,并且提出了“空性中观学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比如:儒家的三纲五常。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佛教则把它说成是:不杀生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饮酒昏乱近于智;不妄语近于信。
老子和庄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他们是道家思想流派。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部分研究老庄思想的人喜欢用这样的想解释佛教的教义。比如:道家提倡“清心寡欲,清净无为”。而佛教则提倡:“不执迷,不妄想”。同样都是讲究降低物质欲望,认为物质欲望是烦恼的源头。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桩公案:
有一个叫李敖的官员,拜访一个叫唯俨的法师。法师没理他。李敖刺激大师:“真是见面不如闻名。”法师回答:“何必重耳贵眼呢?”李敖遂问道:“什么是道?”法师站起来,用手指了指天上的白云,又指了指,瓶子里的水。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敖大悟。回去之后立即辞官。还写了两首诗:
《赠唯俨法师诗二首》
一、
练就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二、
寻得幽居惬野情
终日无送也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这段公案,我不说,谁能断得出,这是佛教思想的诗句还是道教思想的诗句?
所以,后世,不断地会有愣头愣脑的书呆子,非得强说:“佛、道、儒本一家”。
佛教是佛教,道家是道家,儒家是儒家,不是一家。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好的融入了中国文化。这也是他能够在中国生根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留在印度的原始佛教,早在公元1203年,阿拉伯人入侵印度的时候灭完了。最后一座佛教寺庙——超戒寺,被阿拉伯人拆毁,印度佛教正式灭亡。
公元19世纪,斯里兰卡的佛教又传回了印度。所以,我们会看到印度现在还有佛教。
有很多,热忱的佛教徒,都想去印度朝圣。这是非常傻逼的想法。人家印度人根本没把佛教当一回事。他们相信的是印度教(婆罗门教)。
根据一个专家的分析,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大概有四点原因:
1. 僧侣腐败。
原始佛教,一部分僧侣让信徒捐献财产,自己却过着安逸的生活。这使很多信徒对佛教望而却步。
2. 印度教的竞争。
佛教提倡种姓平等,这吸引了一部分教徒。但是印度教提倡男女平等,更加具有吸引力。
3. 边界的模糊。
为了和印度教竞争,佛教吸收了部分印度教的神话,结果使两教的边界变得模糊,反而从佛教流失更多的信徒。
4. 失去王权的加持。
佛教在印度最鼎盛时期,得到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的王权加持。但是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死后,不再有王权支持佛教。
以上是原始佛教在印度灭亡的,专家分析出来的根本原因。
宗教要想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得到王权的加持,最起码他不打击你;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日本的佛教就是与时俱进的例子。他们的和尚可以吃肉、喝酒、娶妻、生子。他们并没有因为改变或者说放弃了戒律而走向灭亡。
改变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你永远不变,固步自封。
今天的话题好像有一点偏离主题。
还得把话说回来: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佛教不管是哪个宗派,持什么样的论点,他都应该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谁对谁错,一直在争辩中。
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