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楚服丧讨项羽
(2023-08-07 01:35:01)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杂谈 |
刘邦东进洛阳,新城三老的董公拦住了汉王的车马,劝说汉王:“军队出征,没有一个激励人心的名义,仗很难打赢。要明确对方是贼寇敌众才能降服。秦灭以后天下人都拥戴义帝,项羽却弑杀了他。大王应该率领三军,为义帝穿戴丧服,以此来告知各路诸侯,大王要为义帝讨伐项羽。”汉王同意了董公的建议。
这是《智囊全集》收录的一则故事。作者冯梦龙认为:这是连张良这样的帝者之师都没有的大智慧。
双方交战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说成是正义之师,都喜欢说自己的打仗的理由是正义的。这叫“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所措手足。”
名正言顺的道理这么简单,项羽不可能不知道。在项梁、项羽起兵之初,范增给过建议。所以,他们把楚王的孙子,当时已经沦落为放羊娃的熊心找了回来,立为楚怀王。于是他们有了出兵的理由,也有了一面高高的“旗帜”。首先是所有的忠于楚国的将士,都自动投到项梁、项羽麾下。其次是天下有心反秦的将士(比如刘邦)也陆续加入队伍。这个时候项羽是知道正名的重要和好处的。
但是,楚怀王也有野心,他想制衡项羽,分散他们的权力。所以,就选了好打的路线让刘邦去打,不好打的仗留给项羽去打。并且还约定谁先进咸阳谁称王。
灭秦之后,原来的旗帜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熊心成了碍手碍脚的“拦路驴”,所以项羽自己派人杀了自己立起来的楚怀王。这里,我没看出项羽的什么毛病。
其实,就算项羽不杀熊心,最后刘邦也是要杀熊心的。理由很简单:刘邦自己也要做皇帝,哪里能容得下,这个放羊娃在他头上指手画脚的。
打仗的时候,“正名”很重要,但是,他不是战争胜利的唯一和不可缺少的因素。战争的胜利,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得到的结果。刘邦自己总结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及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及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及韩信。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不服,问韩信:“为什么?”韩信说:“我只会用兵,而你会用将”。
所以说: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有很多原因,但绝不单单是项羽弑杀了楚怀王熊心这么简单。
在三国,曹操坚持“奉天子以令诸”,他要师出有名,奉旨讨贼。刘备则坚持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刘皇叔。他们两个都很重视“正名”。结果怎么样呢?天下最后落到了和汉室没有任何关系的司马懿的手里。可见“正名”的重要性被夸大了。没有正名,人家不也赢到了一个天下。
日本人过去侵略过中国。他们入侵中国的时候,也给自己想了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构建“大东亚共荣圈”。这个理由够“漂亮”那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打到举手投降为止。
我个人从来都认为: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站在舆论的至高点,这很重要,但是,它不是,战争胜利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宋朝的赵匡胤,“黄袍加身”谋朝篡位,他也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他是当时后周的,最有实权的朝廷大员。大部分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而当时的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名不正有什么关系,他让柴宗训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名不就顺了嘛。
所以,建议刘邦为楚怀王服丧的董公,被认为连张良都比不上,这个抬举,个人认为太高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