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杀与不杀的问题
(2023-08-10 23:42:24)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杂谈 |
在西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带兵攻打匈奴。他的两个部将苏建与赵信,带领三千兵马,在途中遇见匈奴大部队。以三千兵力对抗匈奴几万兵马,激战一整天,全军覆没。赵信投降匈奴,苏建逃回,并且找到卫青。议郎周霸认为:卫青应该杀了苏建,以树立威信。但是长史任安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苏建以三千兵力对抗匈奴几万人马,激战一整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杀苏建,就等于告诉其他的将士,将来打了败仗就都不要回来了。卫青则认为:自己虽然是皇帝的亲戚,深得宠幸,但是不能擅权,杀不杀苏建,应该交由皇帝裁决。于是把苏建押送回京都。果然汉武帝赦免了苏建。
这是《智囊全集》里记录的一则故事。目的大概是告诫人们,为人臣的不要擅权。尤其是不要乱杀人。为什么呢?因为越是擅权的大臣,皇帝往往对你越不放心。
其实我感觉卫青在战场上,应该有决定是否处决逃兵的权力,但是他处理的非常谨慎。并不只是,害怕擅权而引起皇帝的猜忌。
这又是一个杀与不杀的问题。
个人观点,杀与不杀看三条:
1. 当事人是否违法。
以法律为准绳,违反法律,犯下死罪,当杀则杀,不犯死罪,一律不杀。
2. 树立威信。
对于公然违反法令或者是军令的人,当杀则杀,这样将帅才能服众,才能政令畅通,君主和将帅才能保持威严。
3. 权衡利弊。
像卫青遇到的这种情况就需要谨慎对待。胡乱杀人,结果就是使将士们失去信心。将来要是再遇到三千对几万,别说打个一天一夜,可能连打都不打就直接投降了。
关于杀与不杀,要看情况而定。比如,我们以前讲的:姜太公诛杀华士,孔子处死少正卯。就是属于不该杀而杀的。姜太公是一方诸侯,国之重臣,是有杀人的权力的。但是,仅仅因为召见华士,华士不应召就杀了他,这属于过度用权。齐宣王召见孟子,孟子也不应召,但是齐宣王不会因此而杀孟子。而孔子则是在自己当大司寇的时候,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处死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不只一次的吸引孔子的学生去听课。也就是说他和孔子是竞争关系。个人认为:这属于滥用职权。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家吸引你的学生是死罪。
但是,有时候,该杀的必须杀。
孙子告诉吴王,他的兵法不只可以训练士兵,也可以训练女兵。吴王为了考验孙子,给了他180名宫女。孙子把他的纪律告诉这180名宫女,并且要求他们服从军法、纪律。结果一群宫女,嘻嘻哈哈,根本没人听他的指令。孙子认为:士兵不明白军纪,是将领没有交代清楚。于是他重复了一遍军纪。并且设下刀斧。再次要求宫女们按照他的指令行事。结果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孙子认为:士兵不明白军纪是将帅没有交代清楚,是将帅的过错,但是,将帅已经把纪律交代清楚的情况下,士兵仍然不听指令,就是士兵的过错。于是孙子把带头的两个吴王的宠妃杀了。之后孙子说:“左”宫女们就向左,孙子说:“右”宫女们就向右。然后,孙子对吴王说:“现在这支军队,你让她们赴汤蹈火她们也会去了”。这就是树立威信和权衡利弊。孙子要杀吴王宠妃的时候,吴王是不同意的,叫人和孙子说:“没有她们两个,我会吃不下饭”。但是,孙子当机立断,当杀则杀,树立了威信,并且获得了吴王的赏识。
所以说:杀与不杀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