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佛教历史有关的话题·4

(2022-10-14 19:34:02)
标签:

佛学

历史

文化

今天讨论的话题还是与佛教有关。

据说:在历史上,佛教最多可以分为16个宗派。现在我们知道的,或者说保留的,有8个宗派。分别是: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真言宗。

我们知道的佛教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常听人说的“佛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都是要不断地,拜佛、念经、持戒之类的。但是,禅宗是个很特别的宗派,讲究的是:不留文字,直指人心。是一种教人顿悟的修行方法。

最早到中国传禅宗的法师是——菩提达摩。据说到中国的时候已经150岁。达摩是南天竺香至王之子;有说他是婆罗门种,有说他是刹帝利种。菩提达摩翻译过来就是——觉法的意思。

达摩法师提倡:清心寡欲。为什么要清心寡欲呢?他认为:一个人的欲望越多,他的烦恼也就越多。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得不到的哪一部分也就越多。想要得到,却又得不到的越多,你的烦恼也就越多。

一个人的房子再大,晚上也就睡一张床。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就吃三顿饭。忙忙碌碌一辈子,到死了,钱没花了。所以,达摩提倡人要清心寡欲。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提倡要人顿悟。为什么呢?就像老子说的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智慧,嘴里不能说;嘴里说出来的,叫知识。自己悟出来的叫智慧。有的人,很有知识,但不一定有智慧。而一个人,有了真正的智慧,自然不缺知识。

在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傅翕的法师,梁武帝请他讲解《金刚经》,结果,傅翕升座之后,用尺敲了桌子一下,就下来走了。还有一次,傅翕穿着法衣、头顶戴着帽子、脚穿拖鞋,去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今天这是身着法衣?”傅翕指指帽子。梁武帝又说:“那就是道袍?”傅翕又指指拖鞋。梁武帝又说:“那就是俗人?”傅翕又指指法衣。之后转身就走了。

我的天哪!这哪里是解惑授业呀?这简直就是在打哑谜。

可是,就这样的哑谜,也有人能参悟的透。

唐朝,有个官员,叫李翱。听说药山有个叫惟俨的法师,很有名气。于是,他打算,把惟俨请到家里来供养他。结果遭到了惟俨的拒绝。于是,就带着人上山找这个大师。见了面之后,手下的人说:“这是李翱大人来见您。”惟俨手里拿着本经书,没搭理他。李翱问:“什么是道?”惟俨没有反应。于是李翱说:“真是见面不似闻名。”惟俨回答说:“大人何故贵耳贱眼呢?”李翱向惟俨拱手说:“请问什么是道?”惟俨站起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李翱进一步问到:“什么意思呢?”惟俨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据说:李翱参透了禅机,回家之后,马上辞官,解甲归田,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还写了《赠药山高僧惟俨诗二首》。

其一:

练就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求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寻得幽居惬野情,

终日无送也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原来,“道”就在蓝天上的浮云里,“道”就在瓶子的水里,“道”在一山一谷,一草一木之中。

禅宗,真正不留文字,据说是从慧能开始的。这个慧能也可以叫惠能。俗姓:卢。三岁丧父,从小打柴赡养母亲。不识字,但是悟性很高。是弘忍的弟子。

有一天,弘忍打算在弟子中间找一个接班人,于是让所有的弟子,每人写一偈语,看看弟子们的水平。有一个叫神秀的算是水平高的。写了一偈语,四句话。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慧能,听完后,叫人代笔,他口述,写了一偈语,也是四句话。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也有说,这句是“佛性本清净”)

何处惹尘埃?

弘忍对慧能很满意,于是,将衣钵传给了慧能。神秀主张“渐悟”,慧能主张“顿悟”,而且不留文字。(他本身不识字,也无法留文字。)于是也就有了“北渐南顿”之说。

禅宗顿悟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知识可以用嘴说,智慧只能自己领悟。这就是禅宗与其它宗派的不同之处。

                                                                         王小明

                                                                             202210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