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历史有关的话题·2
(2022-09-27 22:13:12)
标签:
文化佛学历史 |
有人说,看人的外表,不如看人的内心;看人的内心,不如看人的学术。你读的是什么书,你就是什么人。这句话虽然略有些太绝对,但是,读书会影响人的思想,这是肯定的。至少会影响你这一段时间的思想。
我这段时间,读的是什么书,讨论的自然就是什么话题。
今天,继续讨论与佛教历史有关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佛教历史上有四个最著名的译经师,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鸠摩罗什是四大译经师之首,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就声名显赫,因为他很有才华。鸠摩罗什有十个弟子,被称为“罗门十哲”,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被称为“关中四杰”。可见鸠摩罗什当时的名声之大。
后秦的姚兴,打败了前秦之后,恭迎鸠摩罗什到长安传译佛经,于是长安就成了中国北地佛教中心。
鸠摩罗什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天竺的望族,后到龟兹国,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7岁就和他的母亲一起出家,过得是出家人的生活。
到长安以后,姚兴赐给了鸠摩罗什10个妓女,由于是皇帝赐给你的,所以只有接受。当然,我个人推测,鸠摩罗什自己也并不想推辞。也就是说,到长安以后,鸠摩罗什过的是俗家的生活。估计生活过得很是滋润。为什么?
一·他得到王权的加持;
二·能养得起10个妻妾,这需要不少的钱财。很显然,鸠摩罗什有这个财力。
虽然鸠摩罗什过得是俗家生活,但是,弟子们都没什么意见。但是有一个人有意见。这个人就是——佛陀跋陀罗。翻译过来,他的名字应该叫——觉贤。“佛陀”翻译过来就是“觉”,“跋陀罗”翻译过来就是“贤”,所以他的名字叫——觉贤。
因为鸠摩罗声名声显赫,所以很多外国的僧人都想来找他,这其中,包括觉贤。觉贤,跋山涉水、漂洋过海,终于找到了鸠摩罗什。书上说:“鸠摩罗什喜而迎之,备极欢洽”。但是,最后两人不合,不欢而散。为什么“喜而迎之,备极欢洽”,最后却不欢而散呢?书上没说。我个人的推测是,觉贤看不惯鸠摩罗什的生活作风。大家想想看,有哪个高僧大德是拥有10个妻妾的?
当时的姚兴,养着三千的僧人,这些人整天往返于姚兴的宫阙,觉贤,不喜欢这种生活,所以,决定到江西庐山去找慧远。姚兴派人去挽留觉贤,但是被觉贤拒绝。
江西的庐山,是当时的南地佛教中心。而慧远是南地佛教的代表。
这个慧远,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道安的弟子。道安则是竺佛图澄的弟子。
竺佛图澄,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翻译佛经。当时,正好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匈奴的刘渊自立,国号“汉”,分为“前赵”和“后赵”后赵的石勒灭了前赵,石勒死后,石虎继位。这个石虎,刚开始是不信佛教,生性凶暴,最后皈依了佛图澄,品行大改。
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则是为佛经做注释的鼻祖。在他们那个年代,翻译学还非常的幼稚,只说其大概,让人很难读懂,道安,凭着自己的才学,为佛经做注释,来解释佛经,所以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师。
道安的弟子慧远。和鸠摩罗什相反,是个持戒极严的僧人。他和鸠摩罗什没有见过面,但是,经常有书信往来,所以,觉贤来找他的时候,他愿意为鸠摩罗什和觉贤从中调解。
慧远临死时,得大病,弟子请进豉酒,慧远怕违反戒律,拒绝了。弟子请进米汁,又被慧远拒绝了。最后弟子用蜂蜜跑水让他喝,慧远让人去检寻书籍,看是否违反戒律,书翻到一半,慧远死了。
慧远是个持戒或者说自律极严的僧人,到了庐山之后,一生足迹基本没出过庐山。所以他是南地佛教的代表,也算不负盛名了。
好,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