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历史有关的话题
(2022-09-22 21:58:05)
标签:
文化佛学 |
大家好!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与佛教历史有关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一切学问,都可以分为学理研究和历史研究两种,佛教也一样。
最近在读一本书,名字叫《中国佛教史》。作者是清末民初的学者——蒋维乔。这本书就是作者研究佛教历史的一本著作。
那个时代的人,语言习惯和现代人不太一样。语风介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如果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属于浪费笔墨;没有白话文,我又不是太习惯。年代与年代相隔越是久远,语言习惯差异越大,差异太大就需要翻译,这本书属于没有翻译,但是也基本可以读懂。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应该是在东汉时期。永平7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丈六金人,飞悬空中,派使者到西域拜佛求经。永平11年,迎来了西域的译经师——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且在洛阳建了一座寺院,叫“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后世,佛教各个宗派都认同“白马寺”为祖庭。这是我所知道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历史。但是,佛教与中国产生“瓜葛”,时间可能要推前。
根据《经录》记载:秦王政4年,室利房等18人,到中国传播佛教,被人当成怪人,拘捕入狱,后逐出国境。
作者蒋维乔认为:最初在春秋时期,佛教就对中国产生过影响。在《列子》中有一段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作者认为:这是孔子评价释伽牟尼的话。
释伽牟尼和孔子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人,所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能再往前推了。
我个人认为:佛教,真正传入中国,还是得从汉明帝时期算起。孔子虽然说了一段话,但是,就算是真的,他顶多是听说过佛教而已。室利房等人,虽然到了中国,但是,很快就被抓起来了,后来又被遣返回国。你如果说他们都算在传播佛教,你没有证据。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以后,一方面,建了白马寺,白马寺到现在都在,第二他们翻译了很多佛经。这就是证据。所以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佛教真正传入中国,我个人认为:还是得从东汉算起。
佛教的经文诸多,译经师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公认有四个: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最初的时候,这些译经师都有自己的姓名。姓氏大体有两种:
1.
2.
比如:你是安息国的,就姓“安”,你是月支国的,就姓“支”,你是天竺国的,就姓“竺”,你是康居国的就姓“康”。一直到了前秦时期,有个叫“道安”的法师提出来,如果要以老师的姓为姓的话,最大的老师就是佛祖“释伽牟尼”,所以出家人没有姓氏,都姓释。最初的时候,也有人反对。后来传入了一本叫《增一阿含经》,经上说:“四河入海,不留河名。四姓入沙门,皆为释种。”大家都很佩服道安的见解。从此以后,出家人,都不保留自己的姓氏,统统姓“释”。 “四河入海,不留河名。四姓入沙门,皆为释种。”这句话应该是印度佛教提出来的。因为如果是中国首先提出这样的看法,那么他得这么说:“百姓入沙门,皆为释种”。印度,古时候有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因为他是印度传进来的,越显得道安的见解高明。
最初的时候,佛教,只有“小乘”,没有“大乘”。大乘佛教是从小乘佛教,衍生发展出来的。小乘佛教认为,佛祖是个智慧的导师;大乘佛教认为佛祖是个万能的神。大乘佛教认为:佛祖虽然涅槃了,但是,他的法身常住。这个“法身常住”我个人的理解,就像我们平常说的“灵魂不散”。佛祖可以法身常住,常人也可以法身常住;因此,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小乘佛教,认为:“法身常住”只是,佛祖用来安慰弟子们的话。佛祖定下的“经律”,弟子们忠实的执行,按照佛祖的教诲去做,就等于佛祖活在你们中间。这是小乘佛教对“法身常住”的理解。
古代印度用两种语言传播佛教。一种是梵语,一种是巴利语。一般梵语系都是大乘佛教,巴利语系都是小乘佛教。比如: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云南的上座部巴利语佛教,则属于小乘佛教。
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