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邯郸之战

(2022-05-10 20:40:45)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历史

今天继续分享我的学习。讨论的题目是——邯郸之战。

我们知道,秦国历史上和赵国打过很多重要的战役。比如: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我们之前讨论了阏与之战和长平之战,今天讨论一下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又称为——邯郸保卫战。顾名思义,就是赵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国都邯郸而和秦国打的一场保卫战。

讨论邯郸之战,要抓住几个重点:

1.                   邯郸之战是继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对赵国发动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

2.                   因为秦国的相国范雎的谗言,使秦国错失对赵国的最佳作战时机,导致了秦国在邯郸之战的失败。

3.                   邯郸之战产生了三个成语:“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兵分两路,进攻邯郸,同时自己回秦国报告,并且要求增加粮草攻打邯郸,因为赵国45万主力已经被秦国消灭了,这时候打邯郸是最好的时机。秦昭襄王有疑虑,因为长平之战虽然打赢,但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秦军伤亡也很重,所以秦王对于是否要马上攻打邯郸犹豫不决。

赵国为了保住邯郸,派使者游说范雎。认为,秦国不应该在这时候攻打赵国。理由有两条:

1.      白起压范雎。

白起,南破楚国,北击赵国,如果成功,功劳会超过范雎,到时候一定位列三公,即使范雎是相国,威望也只能是在白起之下。

2.      得地不得人。

秦国不得民心,攻打上党郡的时候,老百姓全部逃离到赵国,如果再打下邯郸,邯郸的老百姓都会逃亡到其他国家。

范雎关心的其实是第一条理由。因为,白起是前任相国魏冉提拔上来的,而魏冉又是范雎顶替下去的。所以他不希望白起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对秦昭襄王的建议是:部队应该修整,同时允许赵国割地求和。这刚好迎合了秦王心中的思虑。于是秦军停止了进军邯郸的步伐,也因此失去了灭赵,最好的时机。如果当时能够成功,赵国早就灭亡,就不用等到秦始皇嬴政来完成灭赵的任务。

赵国在这几个月的修整中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方法得当,所以赢得了这场战役。

一方面,动员全国的力量,全民皆兵,同仇敌忾、殊死抵抗。另一方面,说服魏国和楚国出兵援助。

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3000士卒,与秦军做拼死之战。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妻妾全部编入作战队伍中,进行战斗。

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赵胜写信向信陵君求救。

魏王同意救赵,但是,受到秦王的威胁:“谁敢救援赵国,我打下赵国之后,第一个打他。”所以,魏军表面上增援,实际上只是在观望。

信陵君,通过魏王的一个宠妾偷到了虎符(古时候调兵的信物)。准备调动兵力援赵。但是领兵的将领没有王命产生了怀疑,于是信陵君让身边的一名勇士,杀了这个将领,出兵邯郸。这就是“窃符救赵”。

平原君赵胜又到楚国去找楚王派兵增援。他打算在自己的门客里面找20个文武双全的人,结果只找到了19个。这时候,有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要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先生在我这里几年了?”毛遂说:“三年。”平原君说:“我听说,为人就像布袋里的锥子,有才干的自然会脱颖而出。你在我这都三年了,我还不认识你。”毛遂又说:“我最可惜的就是,没有人把我放到布袋里,如果有,我早就脱颖而出了。”于是平原君带着毛遂一行人到楚国,见楚王。

谈判从日出谈到日中,还没有结果,楚王犹豫不决。于是毛遂带剑上殿,见楚王。楚王问平原君:“这是谁?”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毛遂。”楚王大怒:“我和你的主人在谈事情,你一个门客也敢上殿乱发表意见。”毛遂说:“你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为,你们楚国人多势众,但是,人多没用,我十步之内可以取你的性命。”这叫“王之命悬于遂之手。”随后,毛遂又说:“白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第一战就烧了你们的都城,第二战就毁了你们王陵,第三战就侮辱了你们的祖坟。”毛遂请楚王合纵抗秦。楚王最后同意了毛遂的意见。这就是“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由来。

长平之战以后,修整了几个月,秦国准备再打邯郸,白起告病,改由王陵出战,打的不顺利,又找白起,白起不干。他提出了几点理由:

1.      诸侯联军已经在路上。

2.      赵国殊死抵抗。

3.      秦军伤亡太大。

4.      内外受敌。

结果这场仗秦国确实如白起所料没有打赢。

赵国在失去45万主力军的情况下,赢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原因有三:

1.      哀兵必胜。

赵国全民皆兵、同仇敌忾、殊死抵抗。

2.      秦军混乱。

先是错过战机,之后白起告病,换王陵领兵,王陵没赢,又准备换白起。

3.      合纵成功。

由于合纵成功,所以赵国即使失去了45万主力,还是有魏、楚联军的增援。

秦军在前线打不赢的情况下,不断的增兵,结果打输,这说明:在战争的过程中,客观条件的许可和主观的指挥水平都对战争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赵国在被秦国围困的这段时间里异常的艰难,城内,老百姓开始用人的骨头当柴烧,并且“易子而食”。就是互相交换孩子,当做食物。

所以,从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虽然邯郸之战最后以秦国失败告终,但是赵国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他们离被秦国灭亡也就不远了。

灭赵的战争本来在秦昭襄王时期就该结束,但是秦国错过有利的战机,所以这个任务就只能由秦始皇嬴政来完成。

                                                                             王小明

                                                                             2022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