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年轻人和地方学子,终于不再执着于“上京”

东京这座城市的独特地位,在日本永远不容忽视。
作为全球知名的大都市,东京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与经济心脏地带,还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对于许多偏僻地区的青年来说,“上京”——即迁往东京,仍旧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一步。
这种对东京的憧憬并非现代才有,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663年,当时的“上京”是指前往日本首个“京”城——奈良。一个世纪之后,随着皇宫搬迁至京都,“上京”的含义也转变为“迁往京都”。
直至1868年,随着明治维新的巨变,明治天皇将皇宫从江户迁至今日的东京,"上京"的概念也因此而变,从此专指迁往东京。
自那时起的150多年间,“上京情结”正式演化为“东京情结”。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界的巨匠,他的代表作《三四郎》讲述了九州出身的大学生小川三四郎,在东京的求学之旅中遇见爱情并找到人生目标的故事。这部作品对当时的日本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效应可与琼瑶剧对80后爱情观的塑造相媲美。
书中有句名言:“东京比熊本更大,日本又比东京更大,但我的心胸比日本则更为广阔”,深刻反映了当年青年心中的东京情结。
电气通信大学的教授武石典史,出生于秋田县,他所著的《现代东京的私立初中:上京与立身出世的社会史》一书中提到:
“一个怀揣雄心的少年踏入东京,这是一段缩短日本与西方差距的历程,每一步都在拉近日本与世界的距离”。武石教授认为,个体的成就对日本近代的进步贡献良多。
无论是夏目漱石笔下的东京情结,还是武石典史对上京情结的认可,主流观念中的上京意义,不仅塑造了一代日本年轻人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也影响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习规划。
如果说迁往东京代表追求理想,那么离开东京则是面对现实。当理想与现实难以兼顾时,你认为哪个更为重要?
这个问题如同一把双刃剑,将日本年轻人们分割成“上京”与“离京”两个阵营。两者之间的矛盾焦点,无疑集中在东京的高物价和昂贵的住房成本上。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1973年,首都圈的大学新生中,有50.3%来自首都圈以外的高中,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2.6%。
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选择上京的高中生数量减少了近一半。
其中一个显著原因是生活成本的上升。全国大学合作联合会2023年的调查显示,首都圈独居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为14万3520日元,相较之下全国平均水平为12万7500日元。
但若将日本整体的发展与东京这座城市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对东京的执着,离京的选择并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决定。随着大阪等地区的振兴,东京“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悄然转变。
简而言之:不是东京去不起,而是离京更有性价比。
而在教育领域,地方高校的数量已足以与东京匹敌。
1989年,地方城市的公立大学仅有39所,学生人数约为6万;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00所,学生人数超过17万。
与此同时,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日本语言学校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极大地支持了地方教育的均衡和先进化。
目前,日本约有600所语言学校,学生人数约为6万。留学生们无需为了上京而支付更高的生活费,反而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和地区享受宁静的留学生活,这一切得益于日本国立大学的均衡分布。
尽管从今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解除了国立大学向外国留学生收取学费的限制,原本与日本学生相同的留学生学费,未来可能会上涨。目前,86所国立大学的学费标准为每年53万5800日元,届时可提高至64万2960日元。
但这些额外增加的费用,主要会用于改善教育环境,目的是提升公立大学的国际竞争力,预计涨幅将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毕竟,留学生通常有着与日本国内学生不同的需求,包括入学前的语言教育、外语论文写作支持、学生宿舍的完善等,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对外国学生收取更高的学费。
总之,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东京的璀璨依旧,但地方城市的光芒也逐渐开始闪耀。日本的年轻人和留学生未来将不再执着于“上京”,仅局限在东京这座城市,而是充满更多可能性。
年轻人的选择共同构成了社会多元化的基石,编织出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日本社会。这样的日本,将不仅仅是东京“一枝独秀”,只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国度。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多元和谐的日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