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某“海王”四校
(2024-02-25 21:16:07)关注中考自招的家长一定会对魔都某四校被称为“海王”并不陌生。四校的自招比例占总生源的30%,每所四校每年自招一共也就150个名额左右,但是JF今年却在初三一模前后通过暗搓搓的活动给400来位目标初三学生发放了“自招预录”,并且对这些学生周末提前进行高中内容的培训,线上网课200人,线下面授200人。由于JF往年也是如此,花心勾搭了很多学生,而实际大部分(超过60%)最终都不在其公示的自招榜单上,因此,JF就被家长圈戏称为“海王”。
其实,自招名额的超录,属于“业内行规”。因为择校还是“双向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最终都会选择签约,作为校方,总是要考虑会有学生最后不来的、毁约的情况,所以按比例多发一点offer也是在情理之中。四校都纷纷圈了一堆学生在上高中课程,每所圈的人数都超额。那么为什么就JF超发这么多呢?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无嫡系初中导致竞赛生源不足
对于四校而言,竞赛生是他们在自招过程中尤为看重的。理由显而易见:有可以进国集的学生,就意味着有保送进清北的资格,保住了四校进清北人数的底线。四校基本不用担心中考捞到高分学生的情况,自然而然会有优秀的综合性学霸趋之若鹜、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做“守门员”。
四校中的其他三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嫡系初中和竞赛生生源初中,比如SHS有嫡系初中HY、SH,H2也有自己的嫡系初中,比如QB、MH2等,FF有LS、SBL等。这些竞赛生生源初中都会源源不断地定向为四校高中部输送高级别牛娃。
唯独JF没有大规模的竞赛生生源合作初中,即便和FF分杯L6、SBL的羹,但毕竟规模不够大,捞到的也不是这些初中的顶级生源。
所以在缺少优质生源的背景下,JF只能采取广撒网的应对策略,增加分母的规模,才能确保捞到足够好的生源。所以,JF超录特别严重。而且在其他三校生源集中度超级高的对比下,只有JF是全上海捞人,这就导致了JF的“海王”称号。
为什么JF要圈那么多人提前去上课?
四校的主要KPI就是清北的录取。清北录取也有鄙视链,站在顶端的就是国集保送。提前上课主要是为了高一9月份的高联,能开始出成绩。纵观每年高联的获奖名单,你会发现有很多高一学生获奖,甚至进国集。这些高一就拿大奖的显然不是进入高中之后才学习的高联,肯定是提前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了。
通常,对于很多想靠竞赛寻找大学出路的学生而言,高一还能有时间、有精力拼高联,高二上时一考完高联,基本就要决定是不是还要继续搞竞赛了,因为能出成绩的,最晚高二就得出成绩了。到了高二还出不了成绩的,很少会有人敢有胆量全力以赴,拼到高三再放手一搏,毕竟高考和竞赛是两条路径。等到高三再做定夺转头去参加高考,有可能拔腿都赶不上,要知道,那可是“饶”了高考综合型牛娃选手两年的时间,更何况之前有些“小三门”在高二下就要考试,等级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也就是说,其实对于竞赛生而言,高中基本只有2次高联的机会,如果不是初中就提前接触提前训练,怎么高一小试牛刀拿个小奖,高二拼搏高级别奖项呢?
JF圈这么多人,就是为了哪怕自招没能招进来的学生,通过中考被招进来时也是自带竞赛能力的选手。
前一篇:上海四校四校分的“民间吐槽”
后一篇:2023上海高联省队名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