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要学得好,一定离不开文科
(2024-02-18 13:28:29)趁着小O外出游玩,我在家里潜心读书。
最近看了天才马斯克的传记以及他的很多采访,大受震撼,甚至有点认知被大面积刷新的感觉。
结合之前读得大量数学家的传记,隐隐有点文科是理科的基础的感觉。
比如:
大神伽罗瓦,16岁才开始学习数学,21岁就在一场争风吃醋的决斗中死了,短短几年就能在数学史上名留青史:
他创立了群论。
这不是天才两个字就能完全解释的,天赋肯定是一方面,但也要学前人的知识吧。
出身于欧洲权贵家族,16岁之前的教育非常好,特别是非常重视语言学习,为16岁之后的数学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类似的,数学王子高斯,被家里人以教职人员为目标来培养的,所以小时候主要学习拉丁文、语言文法。
钱伟长,当初数学0分,物理5分,历史和语文满分,那时这样还能上清华历史系。
918事变后由于祖国需要,他依然转学物理,从大学才开始学一样很快开挂逆转成理工大神。
很多大神级人物,从小都受过非常强悍的语言学习,阅读能力超群,智力高。
在这样的基础之下,数学,特别是“初等数学”是可以在短时间爆发的。
大概是强悍的认知类似于内力,学得好(不是简单平时校内考高分那种),应该是把理解力与阅读能力拉到极致,然后学起理科来也顺手拈来,水到渠成。
在各个学科中,母语是基础,因为它是提升认知的工具。
没有母语的支撑,认知提不上去,后面理科也拉不上去。
文科,提高认知,促人成长。
理工科,是研究自然规律和法则。
认知非常强悍,是对认识自然的理工科学习有极大帮助和推动。
普通人又不是要成为伽罗瓦那样的天才,人家几年时间捣鼓出“群论”,我们多花几年把初等数学学好、学扎实已经很不错了。
很多大神揭示的规律是,文科的书大量广泛阅读,读够之后,才去深入读理科书籍。
何为深入?
据马斯克的弟弟说,马斯克“深入”地读理科书籍,是一天看两个学科的书,每天两本,非常疯狂地大量阅读。
世界首富的作业,要抄也不容易抄,但总体方向还是能学一下的。
这些方向和思路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
比如小O很多时候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底层都不是数学的问题,经常就是认知问题:
比如陌生的场景、对某些常识的缺失,导致理解不了题目的情景和模型。
新高考的压轴题,现在普遍采用“新定义”的玩法,其实也是极其考验认知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新题型。
之前我看到有信息学的名师常说:
不要太早学C++,六年级、七年级开始也就可以了。
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认知水平,提早学也是白学,最多只能在低阶搞点编程语法做重复,纯属浪费时间。
感觉这些都隐隐地在互相印证。
认知、理解水平和数学思维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甚至类似于父与子的关系。
深入学习数学,其实是很考验个人的认知系统。
如何分析、演绎,底层逻辑以及模型如何,数学思维都来自于认知的长期积累。
好吧,我就继续抓小O的阅读,好好拉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吧……
前一篇:学霸之道——小学奥数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