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的优秀老师和校外机构的名师有什么不同?
(2023-12-14 01:35:00)今天聊的这个话题,其实我一直想聊,但没有什么契机。最近正好,嗯,听了一些课,所以觉得自己至少了解了一些,不会感受的特别离谱,也才“敢”对这个话题简单聊一聊。
文章都写完了之后,想了想,还是在前面补一个背景介绍吧,否则不太了解泽哥的朋友看到,会觉得“你这说的到底靠不靠谱”。
泽哥自己一开始就是在校外机构教课的,而且不仅教课,还负责包括培训、招生、排课在内的很多事情,所以身边接触的,基本上都能算得上是校外机构的名师了。后来机缘巧合,也见识和学习了不少课内优秀老师的上课情况,不仅仅是代表校内最高水平的公开课(又称表演课),也看到过很多优秀老师上课的真实课堂,所以对校内的情况也算是比较了解。
要想谈一下这两种老师的不同,抛开背景和基本设定,是有点“不科学”的。
首先,今天聊到的,仅限于数学老师的这个层面,毕竟泽哥只是对数学老师比较了解,其他学科不谈。
其次,说的都是校内外比较优秀的老师,无论校内外,一定都有不太行的老师,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要想了解这两部分的不同,讨论“不太行”的老师也没啥意义,真正能体现出上课及学校情况的,还得是优秀老师。所以下面所说的,都是在两个方面优秀的老师。
只不过,这个对于“优秀”的定义,则是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在校内,“优秀”的定义基本上是同行评判的。在谈到一名老师是否优秀的时候,谈到更多的是“职称”,比如“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当然还有一些“头衔”,比如“学科带头人”等等。而这些的评判方式,大多参考的是老师的科研成果(比如论文),也会参考上课(但大多是表演课),至于老师平时的上课状况(比如是否负责),虽然和前面所说的会有大致相关性,但不是特别在参考范围之列。
在校外,“优秀”的定义基本上是家长(也会有学生的因素,但家长占比更高些,尤其小学)用脚投票的结果。哪个老师的班已经报不进去了,哪个老师的班里实际听课的人数多(有“蹭课”的),哪个老师在家长群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这样的老师基本上就能被称为“优秀老师”了。当然更厉害的老师,稍微宣传一下自己,就变成网络上的“名师”了。
但需要补充的是,因为校内老师没得选,所以如果正好赶上“没那么优秀的老师”,也没什么办法。而校外老师因为可以选,所以大家一般都会尽量选择优秀老师,因为选不上大不了不上了嘛。也会导致在家长圈里面的反馈中,似乎校外老师的水平更高一些。
最后,老师的背景经历也会不太一样。
校内的老师,绝大部分,有师范的上学经历,然后本科的很少,哪怕是小学。现在的新老师,大多都是研究生(当然这和现在的就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想很厉害的中学,大家也能看到最近的新闻,很多博士。
校外的老师,大部分则是“半路出家”,大学学的也不是师范,就是正常的本科。然后就想进入到这个行业来。而且本科生占比非常高(毕竟这行业多读两三年研究生其实也没啥优势,反而少挣两三年钱)。但不代表这个群体的“素质”低。毕竟以学而思为例,教师团队的985211本科毕业的占比,还是很高的。当然双减后校外的新老师占比急剧下降,而大家目前口中的优秀老师,基本上也都是在校外摸爬滚打了至少五年以上的老师了。新老师没有了机构这个大氛围的帮带,现阶段也不好起来了。
因为上面这些背景的存在,所以就导致校内的优秀老师和校外机构的名师,在各个方面,都会有些不同。校内的部分,讲的是海淀区大部分小学的情况;校外的部分,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学而思为主吧。
1
招聘方面
校内的招聘,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有师范的背景,所以专业能力方面,学校考察的并不多,以观察上课状态为主。而对于上课状态的考察,课程中的专业能力是一方面,但更多考察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看是不是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为这些,是在校内上课时非常重要的。
校外的招聘,因为老师们一般没有讲课经验,再加上小学阶段校外讲的奥数其实大部分老师自己并没有接触并学习过(有竞赛背景的,一般进来的概率都会非常大,占少数),所以其实对老师们的专业能力,考察的也不多。当然这个原因不是因为觉得大家都会,而是因为相信至少985211理科背景的老师,在做题这方面应该都是没问题,可以培训的。而在上课这个板块,校内外最本质的区别是,校内的试讲,通常是真实课堂,有孩子,而且是一讲完整的40分钟课堂。而校外的招聘,不可能给老师真实的课堂(毕竟家长都交了钱),所以都是新老师给老师们试讲5-8分钟(其实一般两三分钟就能听出来了,给时间长点则仅仅是让老师的感受好一些),讲一道题。而这个过程,主要是看老师站在讲台上上课的感觉和老师对于整个教育行业的态度和看法。反正泽哥一直是觉得,讲课这个事,是天生的。尤其是后期能发展为优秀教师的,那都是有天赋的。有些老师站在讲台上,举手投足就很像那么回事,这种老师,就是很有希望通过培训培训出来的,甚至不用怎么培训也会成为名师。相反,站在讲台上看着就不是那么回事的,即便培训,今后也很难成为“优秀老师”。
或者换句话说,校内招聘的老师,最好都是“成品”,至少是招进来就能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而校外招聘的老师,主要看“潜力”,最终能否上课,是要看培训之后的表现而定,有的老师培训后还不具备讲课水平,那就只能淘汰了。
2
上课方面
其实两边老师在上课方面的差别是最大的,而且,这个差别,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感受是最为直接的。所以有时候所说的“校外是校内的补充”,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方面,还有老师的风格方面。至于还有“校外老师水平比校内老师高的这个说法”,我其实一直觉得,和“关公战秦琼”相似。目标不同,所针对人群不同,其实没有那么大可比性。
而且,泽哥之前也确实见过,有在校内外讲课都特别优秀的老师。当然现在随着对校内老师在外授课抓的越来越严格,这部分老师,已经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具体上课方面的区别,其实和上课形式的设计有很大关系。
校内老师上课,因为基本上每天都有数学课,所以每堂课的容量并没有那么大。上课以讲解知识点为主,而不是具体题目(题目大多会有专门的练习课,但主要也会以启发后学生讲解为主),而在知识点的讲解方面,主要以启发为主,重点在于引导孩子们自己探索和发现对应的结论。所以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虽然看上去有点“耗费时间”,但是确实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为何在招聘时会重点关注这一点。校内越优秀的老师,课上启发性的话越多,总结性的话越少。
校外老师上课,则大不相同。因为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来上课,是要多学知识的。所以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多讲一点,而不是花钱来校外机构听同学讲。当然这不是说不让同学发言,而是不可能像校内那种再涉及讨论什么的了。尤其是对于新课部分的讲解,因为没有时间给孩子自己研究,只能老师直接讲解。这也是为何校外机构的课堂,会冠上“填鸭式教学”的“骂名”。再加上校外机构相当于是把校内的新课和练习课放到一起了,虽然具体题目也会让来讲,但整体上相比校内,会显得老师讲课的部分,就会更多一些。校外优秀老师的特点,通常是讲的清楚,有逻辑有体系,如果老师课上的比较有意思,然后又能尽量多的“旁征博引”,家长们就更喜欢了。
3
对学生的关注方面
校内老师因为天天有课,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盯作业,在班里管理班级(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所以一定是和孩子更“亲”的。而且可以这么说,很多孩子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基本只会和校内数学老师相关。
我一直觉得,虽然校内数学老师的“优秀”评判都在同行,但如果作为家长,判断一个校内数学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校内数学学习,能不能就完全(或尽量)依靠学校完成(仅小学)。因为这里面就牵扯到了太多的内容:老师上课是不是能讲明白,平时是不是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课后对孩子练习的批改及讲解复批是否到位,考前有没有专项复习带着孩子再过一遍,等等。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孩子得满分,而是说至少达到“哪怕家长接手也不会做的更好”的这么一个地步吧。(当然有时也是需要给家长布置任务)
而校外的老师,每周只见孩子一次面(只有之前的寒暑假能天天见),所以相对应的,和老师间的关系会弱一些(反而有些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会更好,因为家长和校内老师除了家长会通常见不到面,而校外老师却是每周能见一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同学在写作文写到老师的时候,还能写到校外的老师,那说明这个老师是真的厉害了。哪怕不是网络上的名师,但至少在这个孩子眼中就是最棒的老师了。
相比学校老师天天都要判孩子的练习和作业,校外每周一次课,自然判作业也是每周一次。再加上不少同学的作业都是“自己对过答案”或者“家长帮忙讲过”,所以老师其实一般也很难通过作业掌握孩子的接受情况。或者换句话说,老师知道了用处也没那么大,因为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都是固定的,也不会随着孩子的情况而改变,只能说孩子努力跟上课程的进度罢了。所以在校外,无论老师讲的多么好,主要还是靠家长,因为哪怕老师课后做的再多,那也是和家长沟通,而不是直接面对孩子。
今天说了这么多有关校内外老师的区别和不同,主要是想说因为背景和要达到的目标不一样,所以课内外老师其实都会各有侧重点,相互依托相互补充。
实在补不了的,就家长自己补吧。
前一篇:基本功扎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