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都是奔着清北去的?
(2023-12-11 00:37:26)心态有时候真的决定成败。
周末趁着竞赛班上课,跑去恭喜拿到CMO银牌的家长。
虽说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很显然,没有拿到金牌,内心有点抱怨目前弱省的局面。
他个人认为这是没有学习氛围导致的结果。
当然,不可否认,上海,浙江动辄派出50名参赛选手,确实他们更加实力强劲。
回顾前两年也曾有一位学长,以第六名进省队,并参加CMO,当时只录取300多名,金银牌总计,最终斩获银牌。
这次数学竞赛已经扩招到了500多名,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以他们的排名来算,如果早几年打可能连个银牌都不见得混得到。
即使因为弱省没有办法打到金牌,那也是个人实力不足,最后好不容易进了清北,也是被碾压,如履薄冰。
每天都在自我怀疑当中,倒不如拿着银牌,去读其他985大学。幸福指数更高。
图片
在我看来,大学也要讲究适配。
孩子智商确实都差不多,有的孩子去了强省,在好的氛围下,确实学习环境好很多,以后发展也更好。那投胎,我觉得也是个技术活。
不管拿到什么样的牌,怎么样打好才是关键。想着别人多好,环境多好,无力改变的事情,吐槽太多,原本就是打击自我的心态。
带着功利性的心,只想为了去清北而去清北。没有想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意义,即使去了,估计也走不远。
何况这位牛娃家长还是这所机构的负责人之一。
一开口就是现在竞赛没什么打的必要,打击家长们的自信心。
在我看来,获得这四枚银牌是非常宝贵的。毕竟小地方,之前从来没有在数学竞赛上得过这么多奖牌。
某种程度上来说,价值不亚于一枚金牌,甚至进国集队。
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与自身去比较较量。
从更大格局上来看,应该多鼓励大家参加竞赛,但是前提校内综合不能太差,至少前30名,不然失去了意义。或者对标要去的高中分数排名。
让适合竞赛的孩子去打竞赛,不适合的孩子去挖掘自己的其他特长。
热爱就去冲,别管什么去不去清北,像施一公老师一般去创建自己的学校,爱怎么学就怎么学。
感觉自己能力欠缺,就去找第二方向,第三方向,没有说学了竞赛就不能停。游戏可以开始,也可以自己选择结束,遥控器一直在自己手中。
自我无法接纳不足,把不好的结果都归结给外因,注定与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要擅于挖掘孩子的特长,而不是被社会裹挟套用某一种价值观,比如清北唯一论。
选择可以更多样化,每一种都是不一样的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绽放自己,活出人生的意义,才是关键。
新高考英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核越来越多,可以提前积累起来。
前一篇:初高中普娃能逆袭翻盘的九大建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