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孩子低年级陪学,性价比最高
(2023-12-02 01:08:29)在上一文《孩子优秀的背后多是有着优秀的家长》中说到一位优秀家长陪读,回忆在我自己孩子的小学阶段,我做的是极其不够的,非常遗憾。
因而,延续上一文的话题,我认为家长在孩子低年级阶段陪学异常重要,这个看法既是来自于自己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训,也是来源于近年来的教学经验。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尽管我受过良好的教育,比起多数家长,起点应是高一些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亦是有了更多的经历和领悟,从而收获了很多过去未曾有过的认识。
可惜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错过的终归是错过了,显然,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也需要家庭代际间的积累和传递,而我家到我这一代,仅仅是在教导孩子学习方面也还是处于积累的现在进行时。
当下能做的只能是把从自己和孩子的学习经历中得到的认识记录下来,算是一个积累。
愿有缘看到并且尚未错过孩子低龄阶段的家长莫要再错失良机。
图片
比起中学参加课外学习,孩子在小学阶段参加课外学习的性价比更高,比起完全依赖课外培训的老师教学,家长亲自参与孩子教学的性价比更高,综合来看,家长在孩子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即能够全程陪同参与教学,则性价比最高。
小学结束前有两个重要阶段:
一是学前,数学方面的基础是识数、百以内加减心算,语文方面语音表达能力、识字、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若家长重视英语,在这个阶段的培养也很关键。
二是三四年级阶段,有关数学的学习在《三年级,要么省省心,要么狠狠心》中说的比较详细。
家长在孩子低龄亲自教孩子学习,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全程参与孩子课外教学,性价比是最高的,这两个阶段的陪学,往往效果最佳,既锻炼出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又培养出了好的习惯,付出小,而收获大且管长远。
很可能只需家长三、五年的付出,即可决定未来孩子学习诸多方面的主基调。
一方面,凡事涉及基础的,一定是在早期的基础阶段最为关键,孩子文化课学习也不会是例外。
孩子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期也是如此,定然是在低年龄段、低年级,越早培养越有意义。
若家长在孩子小学低年级甚至学前能够好好陪学,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迟在小学三、四年级结束之前把孩子的学习抓好了,那么比起一般孩子,则更容易在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基础性、根本性的方面取得优势,比如学习意识、学习习惯、思考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
一些学习思考、做事能力等方面优秀的家长,若是能够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陪学,优秀的方面则更容易被孩子观察和模仿到,孩子更容易变得更为优秀。
稍微留点心,就可以注意到我们自己或者身边朋友同事的孩子在说话方式、行事风格方面往往与家长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一些文化课学习的特质,只要家长能够展示给孩子,也是可以轻易被传递下去的。
比起到了孩子高年级,在低年级阶段好好培养孩子,让孩子在基础性学习能力方面超越大多数孩子往往也是更容易做到的。
依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五、六年级孩子的可塑性远不及三、四年级的孩子,五、六年级的孩子在思考方式、学习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往往已经形成自有模式,如果已经存在一些问题则很难再被改变。
比如同样是学习三年级的一些题型,三、四年级的孩子除了学习解题方法之外,还可以充分锻炼思维方式、阅读理解能力等等方面,而五、六年级的孩子则更多地只是注重学会如何去解题,很难认真去思考领会如何学习等更深层面的问题,学习中恍然大悟的表现在三、四年级的孩子中更容易发生。
按理说,五六年级的孩子理性思考能力更强,更应该能够主动去学习、体会、总结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深化学习的层次,但随着年龄的升高,主动思考的意识似乎更低了,看起来学习的意愿和标准已经明显低于十岁之前自我意识更弱的年龄段。
这或许与进入五、六年级后,应试教育的作用力大幅增加有关,毕竟学会做题变成了学习的首要目标,而且似乎也成为了学习的一切。
那些四年级之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孩子,在高年级更容易进入良性循环,其表现会逐渐被放大,变得更优秀,而那些不具备这些特质的孩子,错误的学习习惯等则会成为后续改良学习方法方式的巨大障碍。
这一点也反过来说明了在四年级结束之前,具备良好学习能力、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等要素的重要性,而有了家长陪学的加持,孩子更容易具备这些要素。
总的来看,三、四年级之前是陪学的超高性价比阶段,四年级差不多是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重要学习能力要素的最后时机。
另一方面,在低龄阶段,家长的能力和孩子的配合度都让陪学这个事情更容易实现并取得良好效果。
多数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是有能力辅导大部分学习内容的,至少家长稍加学习是能够学明白的,不像中学阶段的内容庞杂而且难度大,详细了解知识体系和准确把握重难点,并非易事,对于多数家长而言,去全面学习要么是是缺乏能力,要么是缺少精力,就算是有能力、有精力,也不见得有心情。
而且到了中学,就算家长有能力、精力和意愿辅导孩子,可能孩子不见得有时间并情愿让家长辅导。
孩子进入中学后,开始有了做不完的作业,周内等孩子完成家庭作业都半夜了,根本没有时间让家长辅导,或许周末挤一挤,还是有时间的,只是,孩子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家长多少是存在一定逆反心理的,彼此间少谈论学习或许更有利于大家和睦相处。
家长想辅导孩子,要先过亲子关系这一关,若非家庭关系向来和睦、家庭氛围向来温馨、亲子关系向来融洽,辅导孩子功课这件事儿还是算了。
在孩子低龄阶段,只要家长有精力、有能力、有耐心去陪孩子学习,无论是从家长“教”的输出端来看,还是从孩子“学”的接收端来看都是正当时,是最容易达到理想效果的黄金阶段。
家长在孩子小学低年级阶段做好陪学,能够增大孩子获取优秀基础学习能力的概率,也可能让孩子在智力水平和知识积累方面表现出远超同龄孩子,这些智力上的差异可以为孩子在未来学习中长期占据优势地位赢得更大胜率。
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获得了优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那么对于孩子进入中学后的学习,家长只需重点关注孩子在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非智力要素即可,如学习意愿、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亲子关系等方面,孩子只要不出现青春期逆反、性格、早恋、打游戏等方面问题,学业基本上就大差不差了。
前一篇:孩子优秀的背后多是有着优秀的家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