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孩子数学差,不是因为“脑子笨”
(2023-10-26 00:11:27)留言区“数学天才”与“考试特困生”的对比总令我陷入深深思索:
“我家孩子数学期中期末都考个位数,这思维能力,还有救吗?”
“胡老师,你总是举些智商超群数学家的例子,说得轻巧,但可能不适用于我们普通人,一般人要锻炼数学思维,还是很费力气的。”
一不小心,就又掉回天才论的怪圈。
不错,我承认,正如其他所有科目的学习一样,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数学想要学好肯定是要付出努力,“无痛学习”的神话当然不存在。
但是,我更要说,我们大可不必像留言中的家长朋友一样轻易就失掉信心,因为:
绝大多数孩子,即使不是数学天才,也一定会有天生的“数学直觉”,这是今后大脑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触发点,一旦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都能够以此为起点,去自己琢磨明白绝大多数数学知识和题型(具体的操作路径领取方法在文末),从而拥有良好的“数学感觉”,根本不存在为数学发愁这回事。
只是,找对方法真的太重要了!
华盛顿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格雷格·纳尔逊教授曾说:“很多孩子不擅长数学的最重要原因,不是他们天生不擅长,而是父母或老师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
事实上,哪怕是孩提时代的玩耍,大多数孩子也能够自己从中发现一些数学奥秘,并在不知不觉中享受这种思维游戏。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华人数学家陶哲轩,就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家长们通常会发现孩子小的时候问自己一些关于数字和形状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己发现一些规律,比如,“没有最大的数字”这个事实就是很多孩子自己发现的,而不是家长或老师教给的。
当他们在玩耍中聚在一起,比赛谁能够说出更大的数字时,如果一个孩子说“一万”,那么另一个孩子马上会说,一百万、一千万、一亿……到了最后,不管前一个孩子说出的数字是多少,后一个同学都可以紧跟其后说“加1!”
一旦孩子们意识到了这点,就会立即明白,哦,原来没有最大的数字!
与此同时,他们也其实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技巧:反证法(proof by
contradiction),也就是通过在目前“最大的数字”之上加1,形成更大的数字,从而与之前“最大的数字”构成相反情况的矛盾,从而印证结论。
这个数学方法,如果放到学校数学去讲,那么即使对本科生来讲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般需要听课才真正掌握。然而小学校园里的孩子们是可以仅仅通过游戏,就明白这个思维原理的意思~
这说明,绝大多数孩子,在良好的氛围和恰当的方法引导下,都是具备自学数学的能力的!
家长朋友们,请仔细回想孩子的成长细节,是不是这样的?
只不过,在一般的数学教育过程中,这份直觉很容易被破坏和埋没,孩子自己看不见,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家长从而就下了消极的结论。孩子们一旦被送进学校,上了一段时间数学课、考了几场试之后,就会开始被分类,慢慢地,就大致被分成两种:
一种是数学能学懂的,一种是数学不开窍的。
往往这种分类说的不仅是学生目前的数学成绩,似乎也是针对头脑做的某种判断。
一旦孩子被下了这样的“审判”,来自身边家长、老师或同学的看法和评价又会成为一种负面反馈,造成心理暗示,让“数学不好”的孩子慢慢给自己下定结论,忘记了原来自己的头脑真的完全够用,本是可以有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实力的。
由此可见,过于严肃呆板的数学教育会让孩子本来顺畅的头脑变得“拧巴”不自然。这并不是想要批评我们的学校数学,学校的老师与课堂其实已经尽力在追寻批量教育课堂限制下的最优解,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效率本就比较低,却也无法避免。
只是在此基础上,或许我们该多一个思考的维度,对孩子的头脑有更多信心,再去追求更高一层次的数学教育。
那还有人会说:即使人人都有一点点“数学直觉”,那对于做题考试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啊!最后要靠的,还是超强的天分。
非也!非也!
我讲过多次,就中高考的数学而言,考察的根本就不是你的天赋和智商,而是我常说的,考察的是你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基本功够不够扎实,换句话说,这考的是学习者的“内功”,而绝不是要在什么“天赋”层面去难为学生的。
因此,绝大多数普通孩子,大可不必纠结于什么天分智商,咱们家长替孩子学习操心的重点,也应该是找对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他天生的那份数学直觉,踩着现实可行的路径,去追寻真正能力的进步。
这一点也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科学研究表明,不管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本质上都是在“雕刻”重塑自己的大脑,在接触新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细胞会建立新的连接,并且这种连接能够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巩固,表现在思维层面,就是某种思维越来越强悍。
想了解具体操作方法的家长朋友,可以直接私信我领取一份《数学自主学习行动路线图》,仔细研读过后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原理奥秘和实践方法。
前一篇:从院士到状元,江浙远胜其他各省
后一篇:数学思维好的人,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