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赛课,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2023-10-24 15:15:48)读了某公号推出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一位90后老师的赛课及成长,读后感觉有几句话要说。
首先是开篇第一句:“回顾自己这三年来的成长,我几乎把区语文的各项赛事都参加完了。”这位90后青年教师如此专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敢于挑战自我,这精神确实值得弘扬。
2019年,区资源包比赛;录像课比赛;2020年,区微课比赛;2021年,“单元整体教学大热”,参加区单元整体解读论坛;2022年,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2023年,语文“百花奖”比赛……啊,到底是年轻老师,精力就是旺盛啊!
杰哥现在真的老了,备一节课,有时候死去活来的,要折腾很久。我不知道这年轻老师,参加那么多的赛事,怎么应付得过来呢?杰哥毕竟不在教学一线了,自主支配的时间略多,即使如此,我照样感觉忙得要死。又要带班,又要一个不落地参加区里所有比赛,能同时去追两只兔子,非高明猎手不可。
据我所知,有些校长是好大喜功的,怂恿着年轻老师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把一堆证书作为自己的办学业绩。于是,只要有老师参加比赛,那是要全教研组出动的,把“群殴”美其名曰“团队作战”,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年轻教师“速成”。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参赛老师可以撂下自己的班,请别人代课,再把一个年级的所有班级都拿来试上一遍……这样的“运动式”赛课,如果太过于频繁,简直就是对日常教学的干扰。
当然,我不知道这年轻老师所带的班,学业水平怎样,不敢妄自猜测。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频繁参赛,会不会影响到自己以及教研组老师的常规工作?
某公号推出此文,其用意,是引导青年教师在参赛之后要积极做好反思,这是对的,毕竟参赛不仅是为了拿奖,及时做好参赛反思,确实有助于专业成长。但我担心,有的年轻教师会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读:
年轻老师要多参赛,在频繁的参赛中,才能加速专业成长。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参赛,更多时候是一种展示或检验,展示或检验你一段时期的教学积累。真正能铺垫一个年轻老师教学高度的,不是频繁参赛,而是把日常每一节的家常课上好。只有在这一节一节的家常课中,才能积累经验,磨炼能力。
这是修炼内功,而修炼内功不能靠比武。三天两头把一只小猪放到磅秤上去称,就能增重长膘么?称一称,是检验它有没有长膘,而不是长膘的路径。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参赛后的反思能促使自己成长啊。这话没错。“教学反思”确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赛课后的教学反思,固然是深刻的有启发的;常态课的教学反思,其意义和作用其实更大。
因为,把家常课上好,是我们的天职,在家常课语境下做教学反思,对于改进家常课教学帮助更大。至于赛课拿奖,那只不过是追求“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的附属品,是添头,是上帝给你的额外奖赏。
说到这里,我得强调一下:我写此文,并非反对年轻老师参加赛课,而是建议他们不要频繁参加赛课,不要以为频繁参赛就有助于专业提升。
我们来看看这位90后“赛课积极分子”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熟悉文本是硬道理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教师研读文本/读透文本是硬道理,这个“道理”应该是通用的,不独对赛课,作为“赛后反思”,其实已经是迟到的反思。)
反思二:备学生和备教材同样重要
(赛课时的“备学生”有时候还真的不易,借班上课,你怎么“备”?其实更多时候参照物还是你自己班的学生,参赛课上“备学生”的经验,还是来自于你自己带的班。)
反思三:教学机智是让课堂起死回生的法宝
(这句话的对错我们再商榷。教学机智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来自于家常课的积累,我从没听说过,教学机智是从赛课中培养出来。)
反思四: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推波助澜的“加速器”(课堂评价语是一个老师全部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呈现,一个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能力,也绝不可能在频繁赛课中获得。)
……
这位90后年轻教师的“参赛反思”,其实写得挺好的。我括号里的内容,并非否定她的参赛反思,而是想说:
不参赛,我们照样能做出这样的反思,基于家常课的反思,可能还更真实,更深刻。
我经常跟年轻的弟子们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课堂不落一节空。趁年轻,花更多的时间,有更从容的心境,练好内功,有朝一日“飞花摘叶”,照样能大败武林高手。
频繁参赛,弊大于利。
让一颗果子,在树上,静静地多挂一段时间吧,让它慢慢生长,经风霜,历雨露,也藉此积蓄更多的天地精华,多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