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涯系列┃在上海的大学读书:我的学术生涯(上)

(2023-09-27 23:49:56)
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从复旦的学生转变为校友。现在我仍记得很清楚,在毕业典礼上,受邀而来的某知名校友讲的一句话:“作为校友,最基本的就是,当听到有人讲复旦的坏话,我必定拍案而起,奋起反击!”

 

我不算复旦的知名校友,但我知道这句话也是我的底线,我也一贯是这样做的。

 

所以,当我无德无能无法让母校为我骄傲时,那么起码不能因为我的浑浑噩噩让母校丢脸躺枪。

 

因此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权衡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有出现“复旦”的字眼。然而它又戴上了“学术”这顶帽子,仿佛是,比起复旦,好像上海更值得我去拖累和得罪。

 

但我确实是为了学术去考的在上海的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只不过,我当初甚至直到现在理解的这种学术,应该和学者所理解相差了十万八千公里。我单纯的想,学术,就应该在适合读书的地方,安安静静的,多读几本书。

 

为什么是上海?因为她在南方,我是南方人。为什么是复旦?因为那时想的不考北大就考复旦;有了前面的理由,遂排除北大。

 

这话说得我想考哪儿就考哪儿似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源于我光着脚不怕穿鞋——本科我学建筑,研究生我想学历史,二者反正没什么血缘关系,胃口稍微大那么一丢丢,好像也不会把人噎死。

 

现在十几年过去,回头看,我当然尤其感谢上海和感谢复旦。以至于我完全可能这么说,恐怕放眼整个世界,也找不到一个比上海的复旦更适合我去搞学术的大学。

 

复旦学生和复旦校友喜欢称复旦为“我旦”,事实上,相比于国内其他高校,我旦在很多方面确曾与众不同、独树一格。这一点,如果从起源来看,上海、教会、私立的性质,基本决定了复旦在地理、社会和管理等因素上,四下再难找到第二个集其一身者。

 

我旦牛不牛,当然牛,可是仔细想一想,无论是参考国家省部级干部名录、福布斯五百强企业CEO、胡润富豪榜,竟很难找到有复旦出身的人。不是没有,是“很难找到”,意思是你根本找不到。我旦毕业的大牛,自然和清华北大出身的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讲不遑多让,然而这些人就是不显山不露水,你又怎样!

 

缘何如此?一个很不合逻辑的解释是:复旦培养的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自由而无用”五个字,我特意加了引号,没有别的意思,不是证明我旦是佛系的公知领袖,抑或是只顾狂钻象牙塔的孔孟夫子。恰恰我想表明,它兼具二者,同时又介于二者。“自由而无用”的人,虽身份有些尴尬,却又是勉能立足于当下中国文化生态的知识精英与社会良心。

 

举一个例子。

 

2008年汶川五一二地震之后,准确说是5月13日那天,除了复旦,上海的其他高校,早就组织起声势浩大的学生志愿者队伍,他们走上街头,在各个角落拉着横幅摆摊设点号召人们捐款献血或自己捐款献血。而复旦学生一丁点儿动作都没有。我记得那几天一些兄弟学校的BBS上倾泻着对复旦的不满,说复旦学生冷血。尤其是,有媒体采访复旦学生,问你为什么不去当志愿者不去捐款献血,那同学一脸懵逼,好像这事和他没有关系似的。

 

我想是的,冷血也罢,懵逼也好,复旦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做出像1919年北大学生做的事情,扯下寝室的床单,写上标语,跑到天安门去抗议某个专制或卖国的政府。我旦并不认为五四运动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不自由而且有用”的办法。

 

复旦能做的,就是在地震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应急响应,甚至比国家层面更快。大约是北京方面还在制定救援方案时,复旦大学附属的华山、中山等几家医院,旗下国内最顶尖的医疗专家,他们已经在驰援灾区的飞机上。

 

这就是我理解的“自由而无用”,我旦做的只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哪怕这件事不为人所知,哪怕这件事看上去会引起公众的误会,我们不伸张,不解释。

 

四川其实是我的故乡,至今有很多至亲定居在离震中不远的都江堰。

 

可是地震发生那一刻,我却在复旦的文科图书馆四楼的阅览室,为准备学位论文看资料做笔记,天崩地裂,我丝毫不觉。

 

最迟到下午五点,我回到寝室,听到老乡群里已经闹翻了天,才知道发生了天大的事。抓起电话拨重庆家里的号码,已能接通,不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他轻描淡写说地震时他正在四楼的阳台浇花,看见花盆自个儿在晃。作为救援军人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他,镇定自若地还不忘关了家里的电闸然后往楼下跑。接着倒是反过来安慰我,要我不担心,顺便问了问我在上海那一刻的情况,我如实告知。父亲最后说了一句:“好好写你的论文。”

 

那意思是,在上海的复旦读你的书,其他的就别多管了。

 

那一刹那我特别想哭,但远远不是摆脱了生离死别的后怕,而是父亲似乎不经意间理解到我旦的“自由而无用”的精神。尽管远隔千里,他却最能了解他的儿子,既然上海的复旦是你的选择——考虑到作为老辈人,他根本谈不上完全支持我放弃曾经的专业和曾经的工作而作出的这个选择——你就坚持下去,好好读你的书。如果从我换成整个复旦学生群体,不也这样吗?只要在复旦的校园里,你就别去想以后的日子,当官从仕,出国镀金,办厂经商,或是穷经皓首……把书读好,胜过一切的出位。这难道不就是“自由而无用”最好的注脚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亲就是个“自由而无用”的人。我想只要身体和体制允许,作为曾经的军人,尤其是曾经的军医,大地震之时,他可以做的,肯定是毫不迟疑地奔赴灾区现场。


作者自我介绍:

刘浪,中学历史老师。职业虽是教师,却非师范毕业。专业虽是历史,又非科班出身。干过很多行业,待过不少城市,既谋稻粱,也养性情。现在年近不惑,发现终究对文字的兴趣未变,所以就放任自己继续读闲书、写闲文下去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