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谈病态教育——名校名班名教师输赢就在起跑线
(2023-09-09 00:01:22)“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曾经火遍全国。这个口号是在教育市场化和教育资源失衡的背景下,由上海有致者教育培训机构有意塑造出来的宣传口号。
教育部门把求学比喻成赛跑,冠军只有一个,那就是每年高考后过度炫耀的高考状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走路,已经身负使命,走上了厮杀的“战场”。
因此,教育中的起跑线就是幼儿园,甚至是胎教。这个疯狂且吸引眼球的广告词催生了名校、名班效应。名校具有虹吸效应,不好进,所以生源更好,有钱有势的家庭孩子才能进入。
名校生源好在哪里?
一是家长的综合素质相对更高,知识层次高,学历高,对孩子的教育更关注,学前有较好的积累。因此,孩子的综合素质也相对更高。
二是名校因为有名,待遇更高,更容易吸引相对优秀的教师来工作。
三是名校有一套成熟的培训系统。老师们有队伍,老中青传帮带,业务上成长得更快。教师的思维更开阔,更容易接受新鲜的方法和资讯。
四是名校领导的管理水平更高,更人性,更科学,更尊重老师的专业权威,更少组织一些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有违、不适应教育规律的活动。
五是名校整体的教学水平肯定比普校更高。有组内教研、大组教研、学期评课、个人展示等等教研活动。教研气氛浓,教学中的问题、经验,随时随地交流,分享。教师们你追我赶,生怕落后。这样的老师,教学生不会是苦教苦学,还会钻研教法,让学生巧学巧练,省时高效。
六是名校的活动更丰富,更多样,更现代。现在公立中小学的活动都不少,但区别在于,有的学校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名校更多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比如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免费参加体验很多前沿的科技。
名校的出现,拉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就已经将学生分出高下。例如西安五大名校(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每年高考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占据了整个陕西省的多一半。
名校的出现,就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名校具有虹吸效应,将周边的好学生掐尖招录,保证了名校的高考成绩,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普通学校同样设立的重点班、火箭班、特长班,又将学生三六九等进行了归类。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本来在学习上有潜质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进入普通班,自认为自己无望,就开始破罐子破摔,学习上不思上进,成绩可能从此一落千丈。
而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进入了实验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人生的前半场就已经成了赢家。不可否认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要不古代怎能流传下来“孟母三迁”的故事来。
从事教育三十多年,我自己是深有体会其中的弊病的。班级各类划分,真的有利于拔出一部分尖子生,提升学校的声誉,但实质是为了少部分学生的成才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前途。
那些普通班的老师与学生一样,自觉自己低人一等,教学、学习都缺乏动力。老师的待遇降低了,他们心中有不满情绪;学生自己打上了名校无望的标签,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他们今后人生埋下了隐患。
名校、名班的老师更好当。他们面对是智力超群、一点就通且自制力强的学生,自然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教学上,教学质量水涨船高。
而普通学校与普通班的老师,他们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则更多。他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他们的成绩,而且还要防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嬉闹,管理难度自然加大。
管理松一点,学生成绩上不去,会受到学校的批评甚至辞退。管理严一点,可能会遭到家长与媒体的群而攻之,甚至可能还会遭到学生的人身攻击。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是比比皆是。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因为学生在课堂太调皮,几次三番管教不下,就给了学生一巴掌。这一巴掌让同事成了舆论的中心,他拉下面子,给家长与学生道歉,在学校大会上做了检讨,但是媒体还是不放过他,大肆炒作。
最终,这个大家公认的好老师辞退了工作,从此不再从事教育事业。
为了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唯有打破名校、名班的分等,还教育公平公正,才能让中小学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加载中…